Category: 文学采撷
朱红文人画
朱红 (笔名朗父),湘潭大学78级中文毕业,曾任国家民政部《中国民政》杂志编辑部负责人,八十年代开始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形成了诗、画、书三位一体原创俱佳的独特风格。他立足于江南,不断变换自己的艺术思路,在保留传统文人画笔墨的基础上,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画家流畅的笔触和成熟的技巧,更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文化底蕴。其对绘画形式与笔墨语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其成为了活跃于海内外表现传统民居的代表性画家。朱红的作品散发出的浓浓乡土气息,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文人画——这个以山水为主的艺术表现主体现几丧亡殆尽,唯独朱红竟以“半路出家”之身承之,岂可不着力示以世人。难怪书画评论家綦彦臣先生评其画作:“朱红文人画不朽,五代以降此为峰。”本刊特选几帧朱红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刊登于此,以飨诸君。
字画作者朱红, 湘潭大学78级中文系
(胡家建编辑)
只要你想念,我在三道拱门那里等
曾看过一句话,形容男人有四种关系最铁。女人之间的关系可能相对简单些。以我的经历,“同过窗”、“共过寝”、“共过事”就是感情最真了。“闺蜜”“闺蜜”,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个房间生活过的密友嘛。
我的大学同寝经历比较有意思,四年中分别与77、80、81和82四个年级一起生活过,一年换一个年级,因而“闺蜜”众多,尤其与与80、81级的几位交往甚蜜,友谊持续到今天:我们或在QQ上相遇;或在微信上互掐;或者趁着哪位回湘省亲,吆五喝六,实实在在在湘大或者长沙相聚。不夸张地说,有中年妇女的八卦,也有高精尖的话题;有鸡零狗碎的生活情趣,亦不乏境界高远的家国情怀。聚餐、聊天、国粹,时装美食、家长里短到全球大事、宗教信仰、人文关怀,无一不足;放松、放肆、随意、恣意,互捧、互黑、毒舌、整蛊,无一不为。我以为,这种感情的积淀,除了个性相投、兴趣爱好一致、价值取向基本相同外,还主要得益于这所我们曾经同窗、共寝、共事,有些独特甚至还有些土气的学校——湘大。
是的,湘大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它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相对封闭,像世外桃源,也更像“都市里的村庄”——单从取名为 “南阳村”“东坡村”、“北斗村”的教师宿舍区就可激发如此联想。与那些古树参天的名校相比,它也是一所实际建校仅40年的年轻学校。这里的学生不但是受教者,也是它成长的建设者,他们和一大批同样年轻的教师一起,像一群集体劳作的农民,在这个年轻有活力的集体农庄或人民公社里一起建设和见证它的成长。因为这个缘故,在这里成长的年轻一代,没有文革的遗风和勾心斗角,却孕育了一种团结、友爱和互助的气质和精神,人情醇厚,少有世故。这种氛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湘大读过大学的自然不必说,而且我注意到,只要是在湘大工作过,哪怕不是出身于湘大的人,也都会被这种浓氛围感染和熏陶,不管他(她)以后去到其他任何地方,都对这个学校怀有浓郁而深沉的感情。
说到底,一个地方是同这块地方的人联结在一起的。想念这个地方,不单单是想念那里的黄土地、情人坡、一教楼、图书馆、俱乐部、阶梯教室……,更是想念曾在那里生活或者还在那里生活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湘大的魅力,湘大人的魅力吧。
一位还在湘大工作的学妹曾在我的微信上留言:如果你想念,我就在三道拱门那里等着……这句妙语既煽情,又深刻,作为我此文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了。
陈晓红(1979级历史班)
我在樱花树下等你 (诗歌)
起初,
校园小小的,
土地黄黄的,
房子稀稀的,
我们愣愣的。
我在桂花树下等你,
我在露天剧场门边等你,
我在排队买饭的队伍里等你。
打打闹闹,
嘻嘻哈哈,
见面就欢喜。
后来,
校园变大了 ,
树木成荫了,
楼房林立了,
可是你飞走了。
我在图书馆的阅读室想你,
我在阶梯教室边的玉兰树下想你,
我在捉泥湫的田野小路上想你。
打打闹闹,
嘻嘻哈哈,
想你就欢喜。
有无数个花开花落,
有数不清的寒暑往来,
有扯不完的生活琐碎,
而今,
我只是想静静地,
在樱花树下等你。
打打闹闹,
嘻嘻哈哈,
见面就欢喜。
(作者: Yoyo 81级党史)
小马救人
都知道加州的阳光灿烂,但不知道加州有个小朋友叫Mike Ma的, 他近几天的心情比阳光还要灿烂.
二崽Mike昨晚推门回家的时候,脚步抬得比平常高,头不时向上扬,眼睛发光,眼神也是很骄傲似的,Mike神情的变化引起了老爸的好奇。我轻轻一问,原来当天他在YMCA游泳池当救生员,敏锐地发现有一小朋友在水中挣扎,慢慢下沉,说时迟,那时快,小马一跃而起,一马当先跃入泳池,捞起了已近昏迷的小孩,成功地救活了一条小生命。
这样的危险情况在公众游泳池发生的并不多,但人命关天,救生的机会一旦失去就没有重来的可能,小马深知这工作是责任大于天,平时手机不离手的他,整天盯着游泳池水面,忍着不接电话,不玩手机, 不看微信,工作虽然相当枯燥,但想到人家家长把小孩的生命交给他守护,他要不负使命,做好救生员值班工作的分分秒秒。所以事后大家都说Mike是小英雄,刚刚开始打暑假工就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由此联想到自己当小朋友的时候,以湘江十八总为游泳池,说起来潇洒,其实非常不安全。还记得有好几个小伙伴就是活活地淹死在河里面的。如果那时也有像Mike那样的救生员,那些小伙伴轻轻松松地活过来,说不定现在也在美国呢。
救生员的工作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也不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但如果一旦落实,就比高科技还要高科技,比阳光工程还要阳光。
(作者马湘江,责任编辑胡家建)
我的父亲
(编者按: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回忆父亲的佳作,故事奇特凄美,震撼人心,一个伟大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值得一读。)
我的父亲小时候是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 他两岁不到便死了母亲,其父再娶,从此甚少过问儿子。父亲只得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都说老牛犹怀舐犊之爱,祖辈也会“隔代疼”,“隔辈亲”,但我的父亲却既未享受到人世间最本能最起码的舔犊之情,也未能得到大多数孩子通常都能得到的隔代之爱。
父亲的爷爷奶奶是思想守旧以儿子为至尊且把名誉面子视为生命的人。解放后, 父亲的老父由于旧时当过国民党村官,家里还开有酿酒坊,自然被定为新政府的”专政对象”,被投入大牢。而我的父亲由于这一变故,原本便缺怜少爱的生活又陡添了难以言表的屈辱和艰辛 。由于儿子的遭遇,父亲的爷爷奶奶性情大变,心情低落至低谷,终日以泪洗面,没过多久便双双哭坏了眼睛,哭垮了身体,再难挑起生活的重担,对唯一的孙子也失去了依门之望和最后的一份耐心。
满五岁这天,没有新衣美食,没有一声暖语,父亲却得到了爷爷奶奶的一份特别“生日礼物”—-一道“自立令”。爷爷奶奶对他说:你现在满五岁了,今后必须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还有家里的油盐钱,外加耕田种地,不然就搬出去自谋生路。一个五岁的孩子,就这样生生被至亲从生活和情感的纽带上强行割离了下来,被迫提前十年长大,从此开始了跟着村里的大人翻山越岭上山砍柴,再挑到集市上贩卖以换取生活费和家里油盐钱的苦涩童年。卖柴时更是时不时遇到心硬的买主,要求几岁的孩子把柴送进家门。每次遇到这样的买主,父亲为了多挣一文钱,也会咬着牙憋着劲,小小的身子吃力地担着沉重的柴担,硬撑着走几里甚至几十里路程把柴送到买主家中。途中没有人去关心这个脖子被压得僵硬歪扭青筋暴露的孩子。回到家后,双目半瞎的爷爷奶奶也鲜有过问这个每日肩膀红肿,穿脱衣裤总是痛得呲牙咧嘴的孙子是如何熬过这样的苦程。农耕时节,村里更是无人敢帮这个被专政的家庭,于是,一个没有耕犁高,也没有足够力气去扶稳犁头的五岁孩子的小身影便出现在泥泞的水稻田里和半山腰的旱地里,在爷爷奶奶的指挥下,跟在老牛的屁股后面连滚带爬地耕田耕地。
父亲的爷爷奶奶虽然痛下狠心,从精神到肉体都让父亲过早吃尽苦头,但识文断字的家风却并未丢弃。没有学校接收父亲读书,他们就从口里省出钱请来私塾先生,教父亲读《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千字文》等书籍。这为以后父亲有机会走出村子去参加工作奠定了文化基础。虽然只读了几年私塾,多年之后,父亲仍然对这些书籍的内容烂熟于心,许多章节仍能倒背如流,出口成诵,而且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金胡和打快板,这也成为他日后闲时给儿女们出字谜,讲故事的资本和过年过节让全家开怀大笑的拿手节目。
苦难的童年塑造了父亲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担责任,善良耿直的性格,也迫使他成为一个颇能“讨生活”的能人。在那个吃肉靠肉票,吃饭靠粮票,数日数月难见荤,大人孩子都营养极度缺乏的年代,为了让孩子吃上荤,生长在山区的父亲竟然也学会了钓鱼捞虾并成为行家里手。那时一周唯一一天的周日休假,对于父亲,是难得的钓鱼捞虾为子女改善生活的好日子。因为有鱼的河离家有几十里地,得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到达,钓鱼这天,父亲往往要“披星戴月”地早晚赶路,才能有足够的时间钓到鱼。为此,他很少能睡个囫囵觉。记忆中父亲钓鱼的技术应该是比较高超的,因为每次外出钓鱼从未见他空篓回来过。那时家附近另一个单位有一个公家的养渔场,每年过年前渔场便会放水打鱼清塘。父亲每次得到清塘的消息,都会带上自制的渔网和赶鱼棍飞快赶去,赤脚下到冰冷刺骨的塘泥里去赶小鱼。赶得的小鱼,母亲会用大澡盆盛满清水把鱼放进去让其吐水一两天,吐出体内的污泥,然后再捞起焙干,留着无菜可吃的季节或改善伙食时再吃。童年的记忆里,父亲背着鱼篓戴着斗笠钓鱼回家,家里焙鱼炒虾时满屋弥漫的鲜香,一家人围坐着高兴地大快朵姬,父母笑容满面盯着几个孩子的饭碗不停往里夹菜的场景,便是我家生活中最温馨美好的画面。由于双腿多年遭受强烈的寒湿刺激,步入老年后,父亲双腿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便发作了出来,终日疼痛难忍,行走困难。
冬天的山区,晚上异常寒冷。为了子女少受寒冻,为了满足家里的烧饭取暖,为了孩子上学有炭火烘笼可带,父亲还学会了烧炭和作煤球。没鱼可钓的季节,父亲便去附近的山上砍刺蓬树枝杂草,烧成“毛毛炭”后挑回家。这样,整个冬天家里便有了足够取暖的炭,几个孩子也有了可供暖手暖脚的“烘笼“带去上学。父亲烧炭时碰到已被砍去树干的裸树桩,便挖来劈成一块块的柴条,码在屋外风干作柴,时不时还会用树枝削把木头长枪或小手枪带回家给孩子们一个惊喜。家里一整年烧水做饭用的媒球也是由父亲一手包办。父亲通常会与一两家同事合伙一起做煤球,做好后的煤球几家均分。做媒球的日子,几家的男人挥汗如雨,怦怦有节奏的夯煤声,和着孩子们在场子边跳来跑去嬉戏追逐的打闹声,便是邻里每年都会上演的大戏。
也许是从小无人疼爱,父亲有了自己的子女后便格外上心,对我这个家中唯一的女孩更是爱护到几近溺爱的地步。那个年代,父母那点低得可怜的工资,除了要养活一家人,还要拿出一部分接济母亲娘家因为解放时被抄了家而生活陷于困境的亲戚们,对此,父亲从无怨言。父亲和母亲就像一根藤上的两颗苦瓜:都不幸因来自“出身不好”的家庭而饱经生活的磨难,沾不上任何可能继续上学读书深造等机会的边,更没有争取这种机会的资格和权利。所幸二人均读得一点私塾,早早便看到唯有远走他乡方能有条活路的现实。长到十六七岁时,心随命运之神牵引,父母竟不约而同地离开了家乡,并巧合地进了同一个工作单位,都成了“吃公家饭”的人。那时候公家饭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五口还要接济一帮亲戚,自然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为此,父母非常俭省,恨不得能把一分钱掰成两瓣来花,但两人都拥有的那颗宁可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也绝不会置亲戚于不顾的善心,却又让他们不自觉地成为善待亲戚的“大方人”。因此,即便是贫穷岁月,家里的亲戚们仍然互不相弃,关系亲密。
成长的岁月总是有不少难忘的小插曲。记得在当时大多数人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的年代,父亲兴许是爱女心切,竟然毫无原则地背着母亲,在我每次出门上学的时候偷偷给我塞一毛两毛零花钱。这一举动有一天终于被母亲发现,气得她与父亲大吵一场。在母亲的眼里,一个月收入只有几十元的家庭,每天却给一个才上小学的孩子一两毛的零花钱,简直就是逆天的溺爱和自毁。父母那次吵得很凶。脾气一向温和的母亲突然高声大嗓的吼叫吓得我不敢再接父亲递过来的钱,抹着眼泪,便急急忙忙背起书包逃出家门上学去。学校离家走路大约半个钟头左右。那天约摸走到半路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远远传来父亲呼喊我小名的声音:“娅娅,娅女儿,娅娅。。。。。。”,回头一看,只见父亲正脚跟腿地追着一路小跑而来。正当我心里七上八下,想着是否父母发生了更大更坏的冲突时,父亲追上了我。出人意料的是,父亲一边抹着汗喘着气,一边一把抓过我的手,把一毛钱塞到了我的手里,说了句“不要生你母亲的气”便调头往回疾走,赶着上班去了。望着父亲匆匆离去的背影,年幼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心灵深处被沉重的父爱重重撞击,心痛地泪如雨下。从那天起,我似乎突然明白了父母的不易和艰辛,从此不愿再轻易接受父亲给的“零花钱”。
初中升高中全州汇考后,我顺利升入州重点高中,与当时来自全州十个县的同龄人开始了高中的住校生活。虽然是住校,但学校毕竟离家不远,走路单程也不过一个小时不到的路程,因此每周周末仍然能够回家。住校后不在父亲眼皮底下生活的日子,父亲便开始担心起女儿的伙食来。每次周末回家,父亲便会嘱咐母亲把几个大大小小的玻璃瓶装满,素的荤的,只要家里有的菜尽量多装,并叮嘱我带回学校与家里不在本地的同学分着吃。那时的肉食供应非常紧张,也不知父亲通过什么关系认识了肉食加工厂的人,能顺利买到我最爱吃的猪脚和猪耳朵,因此每次回家总能解一下馋并带些回学校吃。备战高考的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如其来地接连下了几天几夜,目之所及,整个大地骤然变成一片白色的荒原,往日车马喧腾的大马路也被齐腰深的大雪封死,无法通行。在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火炉,只有几张硬板床的寝室,住在一起的六个女孩,在严寒中渡过了一夜,早晨起来看见窗外大雪伴随着凄厉的风声依然在铺天盖地下着,毫无消停的迹象,便齐齐感到了恐慌和焦虑,无人再有心情专心去看书,一个个陆续都挤到窗前,眼巴巴望着窗外伸向远方的那条积雪如山且已经人车绝迹的马路,焦急地议论起如果大雪持续再下几天我们该怎么办的话题。正说着,突然大家注意到远处出现了一个细小的人影,正缓慢艰难地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踉跄爬行,我的同学叽叽喳喳兴奋地叫了起来,说谁那么不怕死这种天气竟然还出门赶路。。。。。。我当时虽然嘴上没啃声,但心里已有预感:那个人一定是我的父亲!一定是他!果不其然,过了好久,寝室的门终于被咚咚敲响,只见父亲一手拿着烘笼,一手提着个大麻布袋,肩上还背着个硕大的铺盖卷儿,顶着满身满头的雪花出现在我们的寝室门口。父亲为我们带来了罐头,饭菜,烘笼,炭等杂七杂八的一大堆东西,当然也少不了自家做的小鱼干,干红薯条,米花糖等小零食。父亲的意外到来消除了我们几个女孩心中正在弥漫的恐慌和焦急,也在我紧张艰苦的高中生活记忆里铭刻下永生难忘的温馨回忆。
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国家允许私人发家致富。父亲的工作单位,由于地处郊区,便顺势而为,为每个有家庭的在职人员划分了一小块自留地,并允许个人工作之余干点私活,做点小买卖。这个政策给了父亲巨大的鼓舞和勇气,仿佛让他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一缕亮光。他说干就干,马上放弃了周末远行去钓鱼捞虾的活路,转而大种起蔬菜瓜果来。幼时耕田种地的苦难经历和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习惯此时便成了父亲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的利器。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在那一小块自留地里忙碌,种的蔬菜有长豆角,红萝卜,白萝卜,南瓜,冬瓜,丝瓜,茄子,辣椒,菜苔,茼蒿,大白菜,小白菜等等。父亲一年四季种出的蔬菜,除了供自家吃朋友拿和送给单身同事外,还有大量剩余拿去市场上卖。每次去卖菜,父亲的永久牌自行车便担当起负重骡子的角色,整个车身的前后左右均挂满了捆绑得结结实实的蔬菜 ,那时的自行车质量是经得住考验的,那时的父亲,车技也是一流的。在下班后种菜之余,父亲还包揽了邻近各单位大大小小花坛的建造和给各家各户打灶补灶的零活。父亲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终于让全家人在几年时间内过上了较为宽裕的生活。
悲惨的家庭变故和极为艰辛的生长环境,使父亲失去了一切可能正常读书的机会,因此也注定他终将成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 没有儒雅的谈吐,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绅士般的举止,没有令人艳羡的官职,更没有正经的学历和傲人的收入,但是,他却具有一个好父亲所该有的一切美好品格,一份足以让儿女倍感踏实温暖的舔犊之爱。我的父亲,就像一壶淡淡的清茶,平淡而亲切,苦涩但却醇香。他用自己的吃苦耐劳,勤劳苦做,尽职尽责和如涓涓细流般绵绵不绝的父爱滋润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为子女们坚强自信地长大成人,不惧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为他们日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好父母作出了表率。
值此父亲佳节,感慨万千,特作此文,感恩父爱。祝天下所有慈父松鹤长春,安康幸福!
(作者: 金娜, 湘大81级英语)
趣闻轶事: 杀猪记
春夏之交,湘大校园就已像蒸笼般闷热,稍一动弹, 浑身就是汗津津,粘连连的,这时最大的奢望是洗个热水澡。
记得大三时我们女生都搬到北山去了,那时候学校的澡堂每个星期只开放两次,洗澡对我们女生(女神)来说可是件大事!那得从精神上到物质上都准备得足足的!所谓从精神上准备那是因为学校女神太多了,而且每周只开两次!那得排好长的队呀!必要的时候要爬墙进去占位子!当然啦,像我这样体育差点不及格的女神是爬不上墙的。话说那天我都准备足足的穿着趿拉板拖鞋,手里拽着一个大脸盆靠在腰间,口中哼着台湾的校园小调,悠哉游哉一扭一摆地往澡堂方向走去。
脑中憧憬着洗澡时的爽快愿景,身心放松得似要飘浮起来, 全然没注意周围的人是事非。这时,突然听到身后一声尖叫!我回头一看,“哎呀我的妈呀!”一头猪对着我冲了过来……不对,正确滴说是一头脖子上喷着鲜血的猪对着我冲了过来!这还了得!我大叫一声, 惊恐地丢了脸盆撒腿就跑呀,这时候听到后面有人大喊:“你站住!别跑!” 啥啥意思,这猪还会说话?我越发惊恐万状,脸都吓得变形了。我求助的向路边瞥了一眼,边上有一小伙朝我喊道:“不是说你呢,是说猪!你赶紧拐弯到食堂那边去!” 我这个狼狈呀!拖鞋也跑没了,杀猪佬手提血淋淋的杀猪刀追着猪,猪喷着血嗷嗷大叫紧追着我,我光着脚追着命大喊救命,那场面真比星球大战第四集还惊心动魄。
幸亏那个好心的帅哥指点迷津,叫我拐弯跑,不然我一下冲进澡堂里,那血猪也慌不择路冲进女生澡堂,那不得轰出好多裸体女神出来呀,危机时刻见真情,要命的时刻我都没有出卖我们的女神。
(张奕原创)
We Should Have a Vision
We Should Have a Vision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一门人工智能(AI)的课程,授课教授是著名的未来学家Jerry Kaplan。
他已经64岁了,但我仍然坚持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梦与未来无关,未来与vision相连。We are not coming to inform you the future, we are going to transform the future.
确实,我们在斯坦福很少听到梦这个词,听得更多的是vision. 那么,vision和梦的区别是什么?梦是人昏睡的时候做的,不一定会实现;vision则是人在清醒的时候思考得来的,是应该会实现的。在梦和vision之间,相差着理性与智慧。
每个人都有梦,都能做梦。而vision只有少数愿意深思的人才能获得。
同时,Vision应该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可验证的,是正义的,是正直的,是对庸庸碌碌的反抗,是对真善美的追求。11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到访湾区,曾经尖锐批评“此地华人缺乏高尚目的”,这一批评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我认为,追求真正的vision能使我们走向高尚与纯粹。
当我们在硅谷思考vision的时候,它往往还包括更多一层的含义,就是创新,Innovation。Vision还包含着创新精神。
同时,vision还是艺术,是诗词、是歌赋,是绘画,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月刚刚举行的欧洲歌唱大赛就叫Eurovision。Eurovision是从1956年开始创办的,已经整整60年了,它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遐想,也促进了欧洲的团结与进步。
所以,我认为我们对vision这个词可以心领神会,但却难以轻松翻译。当我们讨论vision的时候,并不是要排斥梦,梦和vision一样,都是追求对现实平凡生活的超越。美国一直提倡American dream,这反映了美国的个体主义。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远追求。我觉得,这里所讲的梦,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中华民族的集体vision。
集体vision之外也有个人vision。所以,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能开放性地超越对梦的理解,真正追求我们的vision。
大家是学者,是精英,有知识、有智慧、有专长,我们,应该成为引导千万人的梦通向美好vision的可靠桥梁。我相信每一位也都会有自己的苦闷、困惑、彷徨,以及失望。支撑我们的,是对vision的坚定信念,也就是,对于vision的vision。
我们如何追寻并实现vision?我愿意提出三个建议与大家共享:
第一,实现自我价值。今年是斯坦福大学成立125周年,125年前,斯坦福确立了“让自由之风吹拂”的校训,自由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是追寻vision的第一步。大家来自于不同的学科,有很多学科实际上无名无利,诺贝尔奖项没有设,也挣不到大钱,甚至十分清贫。但是兴趣、坚守值得敬佩。我希望,大家能坚持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真正做到杰出和卓越。
第二,摆脱“哈哈镜思维”。对中国梦的实现,有乐观,有悲观。但我认为应该客观。什么是客观?就是要摆脱哈哈镜思维,既乐观于未来的远景,又承认现实的艰难。我们要帮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实现中国梦,需要栋梁与精英们在各自领域提出vision,努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第三,确立“地球人角度”。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正在兴起,世界有可能进入更加动荡的时代。人类需要智者。我们不只是代表符合我们自身利益的那些人,我们不只是中国人,我们也不只是美国人,我们是地球人。我们的视野应延伸到整个人类,这也就需要我们拥有“地球人角度”。所以,我们的vision,是一种站在更高视野的Global Vision.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此刻阳光明媚,夏天已经到来,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感慨“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我们如同飞鸟来到斯坦福,稍作停留,然后离开。
我希望,大家在这美丽的校园留下曼妙的歌声,衔走vision的种子。我预祝今天会议圆满成功,祝大家在斯坦福学习、工作、生活愉快,收获多多!
谢谢大家!
——黄智虎 斯坦福大学学术演讲会的开幕致辞《We Should Have A Vision》
人远天涯近,水曲诗情长
永和九年,群贤毕至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对。王羲之作《兰亭集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流为千古美谈。
所谓“流觞曲水”,是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丙申仲夏,北美校友咸聚微信群,共叙湘大情。相逢何必曾相识,跨越时空重聚首的校友们情深难了,纷纷文字写情,佳句互和。笔者又念及校友们彼此散居北美,各安天涯,若在地图将校友们的居住地连线,不正恰似弯弯曲曲流水,又是一出流觞曲水的佳话?故特采撷校友群中所作佳文诗句若干,稍作整理,以飨各位:
自84级中文系校友欧阳天文发出英雄帖—文学采撷发刊词,一呼百应,校友们纷纷提笔舞墨,畅叙“湘情”。颌首低吟,八步之内便是一首鸳鸯句。读者请先看82级届中文系研究生、现已退休的博导沈家庄教授大作:
《贺湘潭大学北美校友会成立并寄母校师生》
潇湘碧浪接天流 泛海青衿聚美洲。
地北倾情怀母校 天南跪乳寄新邮。
春窗又醒鲲鹏梦 夏雨频添候鸟忧。
万里离家思报国 远程一步一回头。
—沈家庄 78 级中文硕士 2016.6.1. 写于温哥华
用诗做下酒菜,亦有对联呼应,热闹似觥筹交错。心一觞一咏,无酒亦醉。读者请看:
楚才西来 锦绣年华添异彩
湘江北去 书生意气壮神州
— 沈家庄
沈教授再拟一下联,号召同学们下联应对:湘大夫妇北美扎根,成家立业,不忘母校培育之恩。同学们全在课间休息十分钟内陆续交卷应征:
杏坛宿儒天下桃李 功成名就 赤子依然情归故里
湘大夫妇北美扎根 成家立业 不忘母校培育之恩
–赵冰(湘大客座教授 原中国国家艺术体操队总教练)
湘江两岸星空遥望 破釜沉舟 追寻美国富强之本
湘大夫妇北美扎根 成家立业 不忘母校培育之恩
–马湘江 81级环保
加州伉俪硅谷谈诗 评头论足 惊叹教授赋诗之美
湘大夫妇北美扎根 成家立业 不忘母校培育之恩
–胡家建 78级中文
楚国儿女海外生枝 开花结果 永记父辈栽树之苦
湘大夫妇北美扎根 成家立业 不忘母校培育之恩
–刘永红 8图情
北美俊才群内溢彩 逐梦抒怀 同谱和谐琴瑟音韵.
湘大夫妇北美扎根 成家立业 不忘母校培育之恩。
–龙昕 87图情
佳文如佳肴,湘大校友所作,必是“湘”味十足,读者请看94级法律系校友、原旧金山总领馆经商室副领事黄智虎同学在世界名校斯坦福学学术演讲会的开幕致辞:
人远天涯近,水曲诗情长。北美校友流觞曲水,情深隽永,意犹未尽,又是一段美谈佳话。
(湘大北美校友会助理 王鹏 整理编写)
父亲节忆父亲
【自序】月白风清,随意点评一则微信新闻,扯上一段父亲的往事,不料引来朋友圈的好奇,所以干脆加上开头结尾,凑齐标点符号,权当一篇高考命题作文,赶在父亲节献给长眠在湘江河畔马家堰的父亲,同时也不辜负今晚旧金山海湾皎洁的月亮。
【正文】“袁大头”的传奇
“袁大头”本是上世纪初北洋政府铸发的国币,纪念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现在不时因施工被挖出而上新闻头条。物以稀为贵,没有人不喜欢“袁大头”,而且越多越伟大,越多越光荣,越多越正确。
难以想象,就在40多年前的新中国,国民可能因为拥有“袁大头”的事实而引来杀身之祸。那时的“袁大头”无异于定时炸弹,谁有谁倒霉,越多越危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等于铁证如山,无产阶级的铁锤随时就会砸过来,一不留神就是粉身碎骨。
形势逼人,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要么留下“袁大头”,要么留下自己的头。就这么简简单单,就在湖南省湘潭市,就有许许多多的父老乡亲冒着生命危险,趁着月黑风高之夜,偷偷摸摸溜到湘江大桥之上,把老祖宗留下的“袁大头”一把一把地丢到湘江河里面。可怜砸死不少无辜的小鱼,虽然不是故意的。
更有不敢出门的,躲在家里胆战心惊,望着一枚又一枚的“袁大头”而魂不守舍,就像父亲的老兄那样,因为早已被无产阶级盯上了。“国难”当头之际,父亲义重如山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接过老兄的定时炸弹。彼时彼刻,黑灯瞎火之中,好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似的慷慨悲歌。不过问题是,老兄的命保住了,自己的呢?
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父亲决定不上湘江大桥抛定时炸弹,而是活学活用当时流行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国策。趁着天昏地暗,他神不知鬼不觉的,摸着黑溜回家、摸着黑关紧门、摸着黑挪开床、摸着黑挖地三尺,小心翼翼埋好所有的“袁大头”。至于“作案”地点,如果非要公之于众,就在湘潭市十八总革资巷50号。
月圆月缺,寒来暑往,外面的“风声”一时紧一时松。风声紧的时候,无产阶级的铁锤犹如黑云压城。但风声不紧的时候,倒还真是柔情万丈,收音机说什么人民政府依法保护民间财产,强烈暗示国民可以兑换“袁大头”。一看到风声不紧,父亲就果断出手。安全永远第一,所以每次只敢兑换一枚,而且还要经常换地方。
年复一年,如此这般,一枚又一枚,神神秘秘出土的“袁大头”,既是防止全家六口营养不良的物质基础,又是保证四个小朋友心理健康的精神财富。
感谢父亲,人类的大智大勇在不可理喻的年代以最原始的方式给展示出来了,而且是一石二鸟。一方面,毅然接手犹如定时炸弹的“袁大头”之举,救活了老兄的一家人;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先深埋后抛售“袁大头”之举,则幸福了自己的一家人。
今年父亲节刚好赶上了端午节。夜阑人静,天上一弯新月,眼前的旧金山海湾犹如八百里洞庭,好一幅“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图画。父亲虽然看不到今晚的月亮,但今晚的月亮曾经伴随着父亲,也伴随着湘江。而那月光下的湘江,载着水中的月亮,也载着水底的“袁大头”,生生不息,奔流不止,从南流向北,从古流到今。
(作者: 马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