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与心史——读旅美华裔作家胡家建散文集《泪汇心河》

信史与心史

——读旅美华裔作家胡家建散文集《泪汇心河》

《泪汇心河》,很好的题目!还没读正文,直觉这是一部血泪浇铸的信史和心灵史。果然,开了头就再也停不下来,憋着一口气,把她读完,却欲罢不能,再回头去,重新搜索刚才印象很深的故事情节、人文趣事、感人细节……细品作者的优美文笔,细嚼文章中的酸、甜、苦、辣、咸……,令人爱不释卷,击节叫好。
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和《春秋》,后有《国语》和《左传》,它们在记言、记事方面开记事散文的先河。太史公司马迁继承历史散文的传统,又从诸子散文中吸收营养,写出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散文集《史记》,在写景、抒情、设喻、说理方面给历史散文注入了浓浓的文学色彩。
《泪汇心河》撷取先贤历史散文的精华并锐意探索,在用散文体裁记录严肃的历史事件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作者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用散文的笔调,斐然的文采,忠实地记录了一段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人和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信史。

《泪汇心河》是一部非常好的作者自传散文集。她的时间的跨度很大,从作者的小时候写起。那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年代。书中的小小文章却反映出在这个时段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村家庭及其成员是如何在自我存在与生存价值取向等界面所做的力所能及的探寻、追求和创造。其中再现了人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失败与挫折面前,从不屈服、不言放弃、苦苦挣扎的经历。作者所讲述的是他的亲人或他自己所经历的真实故事,一开始便引人入胜——父母用箩筐挑着不满三岁的他和出生不久的妹妹,旁边走着五岁的姐姐,从祖宗数百年传下的老屋,移民到洞庭湖畔数万人的大农场……半年多后,他很有个性的母亲,为逃避饥饿,又用一担箩筐挑着幼小的他逃离这个农场,不成功,回来;终于仍旧由他的父亲,一担子挑着他和妹妹,母亲牵着姐姐,逃了出去……而成为时代的“天吊户”;历尽磨难,艰苦备尝……最后终于又回到农场。读书、成长、上大学、出国留洋……散文集前二十一篇写到这里,算是做了一个小结。
后二十一篇,主要写作者留洋美国的坎坷经历和重新创业的艰辛与成功喜悦。从这部散文纲举目张的结构布局,可以窥探到作者借散文的娓娓道来以实现小说般宏大叙事的鸿敞结构。凸显了作品的大气和谋篇布局的匠心。

作者文采斐然!字里行间,楚才的聪明睿智、勇敢果断和坚强,湖南人的吃苦霸蛮,中国人的勤奋仁义……集中而形象地得以彰显。
在全书的行文与说故事当中,人性的善良与虚伪,宽仁厚道与狡诈贪婪,助人为乐与损人利己,和善向上与仇懟消沉,阳光开朗与阴暗狭隘……无一例外地展露演绎在作者生花妙笔之下……如风行水上地构成其史诗一般轻快活泼而又杂文一般凝重深沉的色彩。善于铺叙而辞采飞扬;长于说理而描绘性语言优美绮丽且引人入胜……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欣喜地看到文中的佳词丽句层见叠出,落英缤纷。如行山阴道上,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受到目不暇接的舒畅与快慰。
如作者在绘声绘色描述母亲和父亲各自特有的性格和超人之生存本领时,可以用轻松笔墨淡淡写来:母亲只上过夜校,但她聪慧好学,记忆力惊人。村上推举她参加背诵毛主席著作比赛。她硬是叫几个儿子一字一句教她。我们至今还记得她求教时那谦卑慈爱的目光,而父亲却奚落母亲:“你妈在此时最显温柔……”在背诵比赛会上,面对五千观众,母亲脸不红、心不跳,把毛主席的“老三篇”背得一字不错,一举夺魁,此事至今在当地还传为佳话。

又如写父亲——……织网修房,木工象棋,水平上乘。他犹喜弄笛,不光用嘴,还能用鼻,此乃当地一绝。他吹的是那种古老悠远的“工尺谱”,有的拙朴厚重,有的清彻高昂……尤其写到父亲“在那饿饭的年代,我家虽然缺粮,但‘食有鱼’”时,文中来一个父亲捕鱼细节回放:……他俩手分开渔网,先将身子向右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向左猛然将网撒出去,一张巨大的圆盘“唰”地罩向河心。父亲紧拽网绳,手牵一河春水,满怀希冀地慢慢将网收拢,鲤、鲫、草、鲢尽揽网中……这个细节和场面描写,令人想到鲁迅小说笔下闰土“月下捕猹”的镜头。

不过,我最看重的还是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作者是一位勤于思考人生真谛,认真思索事情原委与过程且看重结果,善于借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成果来丰富自己大脑的有心人。于是,只要在他眼前发生的事情,他定能准确捕捉到关键信息,将其排列组合,重新架构,理出他的流程和走向,得出自己通过独立思维而获得的结论。他习惯把这结论概括出来,以作为别人日后遇到同类情形的参考依据和借鉴。如他写“青松岭”的车祸;他写国际长途航班误机;写选购二手车的技巧;写欧洲机场断指惊魂……除了声影全息外,还特别提醒你需要注意的细节。
作者是驾驭华语语言的行家高手。不管什么话题,在他的笔下都会变成活色生香的动人故事——幽默的语言……轻松的笔墨。哪怕是遇到天大横祸,作者叙述起事情本末来,还真如他自己挖苦别人那样“笑而无语”。譬如他好不容易买到的一部二手车坐骑“云雀”,偏偏遇到一位“墨人”无赖,撞得它东倒西歪:

“云雀命运多舛,遭此横祸。‘此物多愁结,惊惧噬其心’,难怪诗人拉封丹在描述云雀命运时如是说。云雀虽遭重创,但还能动弹,只是昔日引吭高歌的雄风霸气不再,点火后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地浅唱低吟,起步后摇摇晃晃,叮叮咚咚,似在跳街舞,引人侧目。它面目全非的尾部,更令人生畏,路上的车辆本能地与其拉开距离,划清界限,羞与为伍。更奇葩的是关闭发动机,取出车钥匙后,它还人来疯似的自导自演献唱一分来钟才熄火。云雀受伤不轻,不只是外伤,内伤更重。太太怕我为此忧郁成疾,便支出止损一招,草拟了‘云雀$250,特价’的广告,虔诚地贴在UIC大学广告牌上……标新立异的广告,吸引了许多穷学生的眼球,当晚就有三名安格鲁学生前来看车。试车是在沿湖公路上进行,车加速至55迈时,车体瑟瑟发抖,后盖敲打著车身,发出有节奏的打击声,验车完毕,停车关机抽出钥匙后,云雀还意犹未尽,加演节目,哼哼呀呀一阵才肯停歇。三个学生面面相觑,摇头笑而不语……”

又如写在洛杉矶误掉国际长途航班:2011年8月8日,俗话说“八八大发”,查黄历是个出行的吉日,求八卦是个招财进宝的良辰。但事与愿违,我们一家三口不慎在那天误机,费尽周折,伤神破财,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教训……

遇到大伤心事,还能如此幽默自我调侃,难怪作者不忘用中国古代习俗的黄历自我调侃,难怪作者在生活工作中,无论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如履平地,轻轻举起,轻轻放下。
“冷幽默”,在散文集《泪汇心河》中俯拾即是,例如作者写怎样自制神器制服洞庭湖的老麻雀;十五岁挑大堤,荣任排级干部的独特经历和担当;当上“喇叭筒”小记者,如何鼓动士气、让工地群情由懈怠转而奋发的心路历程;担任小队记工员时,怎样暗中设计征服无理纠缠者;访问学者老龚怎样从洋相百出的工农兵学员出落成养猪大亨;他本人怎样从一个不谙世事的莽撞地主成为一个善于驾驭租户的成熟地主……点点滴滴,丝丝入扣;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常常从字里行间,冷不丁一个幽默弹跳,让人忍俊不禁,扼腕击节。

《泪汇心河》另一大亮点是细节的真实。文学典型的真实是通过作者设计细节的真实来体现的。骨骼是文章的思想,而细节是文章的血肉。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节如滴水穿石的那最后一滴水,承前面无数水滴的动势,谱写穿石后的不朽。典型文学细节之恰到好处的铺陈,也成就了不朽的文学篇章。作者在散文细节的描写中因势利导地沉着把握和艺术性提炼,可说是成竹在胸、独具匠心。文中的细节是不经意地流露和表现出来的,而不是硬生生说出来的,一处充实饱满的细节,胜过千百句对概念的描述,请看作者在《308寝室十二大金刚》一文中的细节描写:“毅君、冯君和徐君是瘾君子,囊中羞涩无条件大抽,每次将一包烟由一人控制每天定量发放。三人将定时定量的饭票凑在一起每餐‘吃共产’,(三人共份)而打回来的饭菜份量视觉上似乎比别人多一些,对味觉和胃口都是种安慰。每逢食堂改善伙食轮到吃肉,最后剩下的几块三兄弟都相互推让不肯吃,每至此我都用家乡的土话开他们的玩笑:‘你们真是俩老儿吃四两肉,吃得你不要我不要的’”。大学同寝室的三位同学,改善伙食时盘中的最后几块肉都互相谦让,为的是让对方多吃一点,从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在那肉类食品还缺乏的年代,同窗之间的深情厚谊。同一篇文章中班长竞选的细节描写则反映了八十年的校园,宽松和民主的氛围:“307寝室有人牵头,推出‘大哥’谭君,鼓动颜色革命,主张班干部民主选举,竞选述职上岗。”

选择典型对话情节去刻画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在细节描写方面的另一个特点。在《访问学者老龚》一文中,作者连续选取了几个有趣的对话情节来刻画老龚未经世面,出尽洋相的窘态,让读者在笑声中获得生活知识,请看老龚和作者在商量买车时的对话:

“200美金一台车,就一千六人民币,白菜价,太便宜了”。老龚兴冲冲对我说。
“没见过这样便宜的车,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买不错,有时便宜不一定是好货”我提醒他。
“这车价格摆在那儿,有竞争力。但是你看,Front wheel drive, 可惜只有前面两轮驱动,后面两个轮子废了。”他感到美中不足,有些失望。
“你这老外,大部分车都是两只前轮驱动的,不能说后面的两轮是废轮,四轮驱动的是高档一点的车和房车。”我告诉他。

没有对于车的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情节的。就是严肃的细节,作者也写得惊心动魄,生动有趣,幽默而又睿智:

“老龚是学畜牧的,还学过动物解剖,对猪、马、牛、羊的五腑六脏、经络血脉了如指掌,但隔行如隔山,对汽车这个铁东东,就如雾里看花,他一脑子浆糊。老龚开始研究起这台雪佛莱,天天对着说明书一个零件一个图案对照着窥探。一天,他钻到车底下,终于发现汽车的巨大响声来自排气管中央的一个大洞。他这次并未给我通气,独个儿买来铁皮和罐装液化气焊枪,把汽车开到一僻静处,用砖头支起车身,钻到车下开始焊起排气管来。他知道给动物动手术前,酒精消毒是必不可缺的流程,於是举一反三给排气管消起毒来。他用铁矬凿去排气管破洞周围的铁锈,可能是他太投入用劲较猛,汽车摇动了一下,突然从砖块上滑下来,一只轮胎将老龚的一条左腿死死压住,他眼前一黑,腿顿时痛得失去了知觉。”

现在许多散文作家不大注意语言修辞和巧匠运斤般组织话语的内在逻辑。胡家建巧妙的修辞,跳脱的思维,严谨的选词用字,让作品语言饱涵人生智慧的机巧和诙谐幽默的滑稽。如他用具象而精准的比喻,阐释抽象的美国法律的特色:美国的法律犹如一颗参天的大树,主干是联邦宪法,分枝是各州州法,其蔓叶是与之相应的大大小小的法律,构成一个庞大、纷繁和复杂的法律体系。法律似蛛网状,其触角伸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总统选举,小至家庭纠纷,事无巨细,都套有法规,你稍有不慎,就会触网违法……。在这里,我们可以品读出作者在文中展现出的灵性与朴拙相得益彰,精准与含蕴相映成趣的才情。故事性、文学性、科技性、趣味性与揭示人性的深刻性,与优美的文辞,睿智的修辞共同体现出该书“可读性”和“耐读性”的特色,建构起一道“胡氏散文”的七彩空间。

还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作者在离开母语国度而置身异域,在异质文化群落的裹挟中如何让自己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是需要理解力、包容心和大智慧的。多元文化的接触、碰撞、交融和互补,其中潜在着一种顽强探寻的意志——可能不是出于简单的谋生存的初始动机。在文章中,人们可以时时处处体察到作者那份隐忍和宽容大度的心态,并常将此种心态化作临事不惧,好谋而成的行为。我想,这在很大比重上是来自其家族的基因和其本人广博的知识积淀与善于学习的高瞻远瞩的目光与肚量——作者是一位颇具中国大智慧的文化人。他与一般传统绅士般的东方人和开放型的西人不同。他首先把自己看作草根,从草根中来;再把自己看作地球人——一位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族裔之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和因子,并将其化为己有的文化人。

我同作者同时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只不过他是78级中文本科生,我是79级古典文学研究生,我们同时在1982年夏天毕业,照毕业照时,摄影师把我俩定格在同一张照片中。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分别35年后我们在湘潭大学北美校友会微信群相遇,他在芝加哥政府部门任职,业余时间担任湘大北美校友会会长,统领几百名湘潭大学毕业的留学湘军,我在加拿大从事义务诗词文化工作。借助电子科技,我俩时有书信来往和诗词唱和。2017年9月,我参加了他组织的北美科技教育智囊团访问湘大,十几名专家学者的旅程和学术讲座,他安排得井井有条,滴水不露,在湘大掀起了一股北美风。为文做事,他就是个重细节的人。

《泪汇心河》作者简介

胡家建
1978年考入湖南湘潭大学中文系,湖南卫视任新闻记者五年,有《韶山风物耐人思》《湘潭城雕》和《摩托乡长》等十五件作品获中央和省級新闻一、二、三等奖。1987年开始在《记者文学》发表《布市的诱惑》《韶山第一个大学生的遭遇》等报告文学引起文坛注意,后在湖南日报、世界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和散文,出版散文集《泪汇心河》。1996年获得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受聘为湘潭大学兼职教授。现任芝加哥市政府资深公务员、芝加哥公共图书馆高级馆员、湘潭大学北美校友会会长,是信息咨询、编目和分类专家。

文字 | 沈家庄
编辑 | 张荟
责任编辑 | 鹤鸣

《心岸》第七章

三毛是敏儿心仪的作家,中学英语课的时间都用在读三毛的作品上了。

她给傅清华讲三毛和荷西的故事,俩人在沙漠的生活,三毛写文的特点,就像给学生在上文学欣赏课。傅清华望着敏儿一张一合的双唇,眼睛里闪着激动的光芒。此时此刻的敏儿自信,神采飞扬,傅清华渐渐地走神了。

敏儿咽了一下口水,停下来,用征询的眼光看着傅清华:“还有什么问题吗?” 好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学生。

“哦,哦,还有一首拿雨伞的女孩子的诗,我也不知道。” 傅清华显然还不想下课。

“那是戴望舒的诗,叫《雨巷》。“ 敏儿说。那个年代,大江南北的中国文艺女青年的爱好都差不多。

她接着说:“这个我抄给你吧。”

说着,拿了一张白纸出来,把《雨巷》这首诗誊写出来。傅清华是第一次看到敏儿的笔迹,娟秀俏皮,“巷”字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像一条随意的小尾巴,“钩”的部份浅浅地耷拉着,不再用力。敏儿抿起嘴唇,眉毛微蹙回忆着,时而沉思,时而低头一笔一划地写,专注认真。因为凑得近,傅清华看清楚敏儿白皙脸颊上有一层淡淡的绒毛,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水蜜桃,新鲜,又透着红润。他不禁有些看呆了。

“好了,这个给你,回去好好读几遍吧。” 敏儿把纸递给了傅清华。

这回,傅清华专门买了几身好衣服,回北京去了。他兴高采烈地去,灰溜溜地回来。

有一天来还书,文辉留他吃饭,两罐啤酒下肚,吐了真言。教授的女儿在北京已经有了情投意合的伴侣,对于出国当博士太太没了兴趣。傅清华回国就只见了一面,而且提出的是离婚。

傅清华自嘲地说:“再也不用学习《红楼梦》了!” 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

至于傅清华是什么时候离的婚,大家不得而知,也不再拿《红楼梦》取笑他了。傅清华的脸色一天天好看起来,嘎嘎嘎地露着一口大白牙的笑声,又回来了。

一个学期终于结束了,今天是周五,几乎每个宿舍都呼朋唤友,准备通宵达旦地喝酒打牌。敏儿楼下的王旭夫妇, 隔壁楼的郑刚夫妇,还有傅清华,早就约好来敏儿家打通宵。大家都喜欢到她家聚,因为敏儿会做一手的好茶点,她自己不参加打牌,但是端茶倒水,笑眯眯的,服务周到。

留学生圈里流行打升级。两幅扑克牌,六个人配成三对,打对家。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议论哪个教授的课比较好混,毕业后的工作前途。玩到差不多凌晨三点,一大帮子人才东倒西歪地离开,文辉和敏儿洗漱完上床都差不多四点了。

第二天早晨,敏儿迷迷糊糊醒来,拿起床边的手表看了一眼,快十点了。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今天是周六,是暑假的第一天,翻个身,准备再睡个回笼觉。

“哎,我今天约了傅清华,请他带我们去买车。约的是下午一点到那里,他一会儿过来吃中饭。” 文辉用胳膊碰了一下敏儿,半闭着眼睛说。

“什么?你怎么不早说?现在已经十点了,家里乱得跟狗窝似的,还要做饭,怎么来得及?” 敏儿激灵一下从床上跳了起来。文辉做事等到最后一分钟的习惯让敏儿抓狂。

“傅清华又不是外人,随便对付对付就好了。” 文辉嘟哝着像又要睡着过去。

“那可不行,是我们请他帮忙买车,怎么好随便对付?总得隆重一点吧!” 敏儿白了文辉一眼,起身下床。

敏儿来不及穿鞋,赤脚冲进厨房,打开冰箱,看看里面还有什么存货。冷藏箱里有几块豆腐干,几个鸡蛋,一把青菜;速冻箱里有一条吴郭鱼,一点肉馅,一包速冻马兰头。“三菜一汤,可以啦。” 敏儿开始有了信心。

鸡蛋先煮上,一会儿做卤蛋。吴郭鱼其实就是非洲鲫鱼,肉糙又腥,在国内的时候看都不会看一眼的。可是便宜啊,速冻的才99美分一磅。敏儿把鱼洗干净,在鱼背上斜切了几刀,拿盐薄薄地抹上,倒些黄酒上去去腥。肉馅和马兰头先解冻。

马兰头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一种野菜。在敏儿的家乡,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都是马兰头。敏儿记得小时候,拿个小篮子,一把小剪刀,找到任何一片有草的地方,蹲着,用剪刀剪嫩嫩的芽头,个把小时就可以剪一小篮子。妈妈把新采摘的马兰头洗干净,用滚水焯一下,挤得干干的,然后跟香豆腐干一起切得细碎细碎,拌上精盐香油。那叫一个清香,好吃!有一次,在中国超市看到有速冻的马兰头,敏儿惊喜万状,买了几包,没怎么舍得吃。速冻的马兰头已经没有了清香,但是叶子还是绿的,聊胜于无吧。

把准备做饭的食材摆放整齐,敏儿开始收拾房间,一边叫唤文辉:“文辉,起床了,我要叠被子了;你赶紧洗脸刷牙;把脏衣服拿到对面洗衣房去洗!” 文辉像绞麻花似的在床上左一个懒腰,右一个懒腰,嘴里嘟囔:“知道了,知道了。”

当门口响起敲门声的时候,透着桂皮香味的卤蛋,葱焖吴郭鱼,凉拌马兰头,热腾腾的青菜粉丝肉圆汤已经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餐桌上了。傅清华一进门就嚷嚷:“饿死啦,饿死啦!” 也难怪,孤身一人的他常常吃快餐面果腹,要不就是学校食堂难吃得要命的比萨热狗和汉堡。难得吃上一顿热腾腾的中国饭菜,可不是胃口大开?

吃完饭,傅清华说:“出发吧!”

“你跟我们一起去吧?”文辉带着询问的口气看着敏儿。

“我就不去了吧,我又听不懂。” 敏儿平时不怎么出门,看到美国人还很拘谨。

“去吧,一起参谋参谋。” 文辉催促着敏儿。

推托不过文辉的邀请,敏儿不得不说:“好吧,你们在楼下等我,我换一件衣服。”

达拉斯的夏天炎热得很,为了凉快,敏儿把头发高高梳起,在头顶松松地绾了一个髻,换了一条白色的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部有一条湖蓝色的腰带,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凹凸玲珑的身段。楼下,傅清华已经把车子的四扇门全部打开,车内开足了空调。不这样的话,坐进车里,就会像钻入烤箱一样难受。

“系好安全带,出发!”傅清华提醒大家,脚下一踩油门,车子驶出了宿舍区。

正午时分,马路上空的不得了,宽敞的四车道上只有他们一辆车子在奔驰,骄阳把马路旁边绿化带里的草地晒得枯黄。

傅清华载着文辉和敏儿到了一家专门卖二手车的车行。在一个很大的露天停车场里,停了几百辆二手车,太阳照射在车子的挡风玻璃上,折射出更热的光,感觉停车场就像着火了似的。停车场上空横七竖八地挂在五颜六色的三角旗,还有一些气球,远远地望过来很显眼。

傅清华熟门熟路地开门,跟前台小姐讲,找Jason。一会儿时间,一个穿着西服打着领带,满头冒着油汗,脸色黑黝黝的墨西哥小伙子出来了,热情洋溢地打招呼:“嗨,Wallace,……” 接下去,敏儿就啥也听不懂了。敏儿悄悄问文辉:“傅清华好像跟他很熟么?” 文辉回答:“是的,他经常带留学生来这里买车,听他讲,这里的车子种类多,价格公道,Jason这个小伙子的服务也好。”

敏儿听他们唧唧呱呱地说着,好像是在讨价还价,心想,反正自己也听不懂,就环顾四周,找了一个空座位坐了下来。售车大厅内有几十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一个电脑,桌前放着两把椅子。大约有一半的桌子坐着销售人员在服务客户。

敏儿远远地看着文辉和傅清华坐在其中的一张桌子前,跟Jason热烈地聊着,心想:“到美国快半年了,还是啥也听不懂!”敏儿暗自懊恼。出国的时候,带了一套《走遍美国》和《新概念英语》,算是天天有一搭没一搭地在自学,可是一出门,还是个聋子瞎子。什么时候才可能像文辉和傅清华那样自由地跟人用英语交流呢?这辈子恐怕没可能了。

【心岸】第四章

老夫妇俩最终没好意思把肉都吃完。当了半个月聋子和瞎子的敏儿,总算找到了一点存在感,心中有了一丝快乐。

萨利文太太一天的大半时间待在厨房里。敏儿最常见的是,老太太用一块柔软的布在使劲地擦,那些从洗碗机里拿出来的,洗干净了的餐具。餐具上留了水滞,她擦呀擦呀,把勺子和叉子擦得照得出人影,高脚玻璃杯发出闪光,然后将餐具放进柜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放好。

萨利文太太有一堆的擦碗布,用完一次就扔进一个小筐。累积了一小筐后,放入洗衣机里洗。然后,用烘干机烘干。最后,一块块整齐地叠放好。下一次洗碗,又拿出来不停地擦。敏儿看她每天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同样工作。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人,在这栋房子里养大了三个孩子。敏儿看着老太太,心里想象着,有一天,她也会在这样大的房子里,像萨利文太太一样,细致地生活,养育她和文辉的孩子。

萨利文夫妇是虔诚的基督徒,在教会的安排下,经常义务接送中国留学生。家里留一间客房,给留学生做临时的住宿用。老夫妇有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有不少他们帮助过的留学生照片,萨利文太太拿出来如数家珍地给敏儿介绍:“这是Gang,去了华盛顿了;那是Jian的儿子,Jian来的时候都还没有女朋友,你看他现在都有儿子了,多可爱的宝贝啊!……”

敏儿感激萨利文夫妇的帮助,开了箱子取出两幅江南的刺绣给萨利文太太。老太太高兴得不行,第二天就乐颠颠地出门买镜框,装点好,挂到了墙上。

敏儿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客人送的东西,再喜欢,客人在的时候都不可以用,不可以吃。美国人刚好相反,客人送的东西,会立刻打开,能吃就吃,能用就用。当面赞美礼物好,才显得郑重有礼貌。

老夫妇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结婚成家了。夫妇俩跟女儿走得更近,按老太太调侃地说法:“儿子都被媳妇管着呢,媳妇是‘女王‘ 啦!” 口气中颇有一点中国婆婆 “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哀怨。看来全世界的家长里短都有些相似。

后来,萨利文夫妇的女儿女婿因为工作关系搬去了加州,老夫妇俩也卖了达拉斯的房子,在离女儿新家的不远处安家。按老先生的说法是:“我们彼此需要。”

刘文辉和敏儿从萨利文夫妇家搬出来,敏儿借住的女生宿舍。这间宿舍也是两室一厅,一共住了4个人,俩人一个卧室,敏儿在客厅打地铺。

4个女孩子来自不同的地方,一个巴基斯坦的女学生,头上始终包裹严实,即便回了宿舍也很少把面纱除下来。可是,下身却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画风非常不搭。一个很小年纪从香港移民过来的女孩叫Michelle,年龄最小,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本科生。一个是北方女孩叫Wendy,年龄偏大,比较成熟,自然而然就是寝室里的头头了。她跟敏儿讲的价钱,临时居住在这里,一天收费10美金。还有一个中国女孩子叫Vivian,平时很少见到她,据说很会社交,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派对,认识不少人。

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狭窄的厨房堆满了各式食材和不同风格的锅碗瓢盆。电炉子上始终炖在一个小砂锅,是Michelle在煲汤。敏儿很识相地不参加到这个混乱中去了,她拿着几样必需的餐具到了傅清华的宿舍。

傅清华的室友小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餐馆打工,他也是换专业学计算机,没有奖学金,学费要靠自己挣,所以很少能够见到他。

傅清华拿着全额奖学金读数学博士学位,在学校当教师助理(Teacher Assistant),帮助老师批改作业,解答学生的问题,一个月有千把块的工资,在一帮留学生中算是有钱人了。

两个单身男孩的厨房空荡荡的,但是厨房台板,炉头却油腻得很,摸上去到处都是粘粘的。敏儿看不过眼,列了一张购物单子,让傅清华和刘文辉出去购物。自己围上围裙,卷起袖口,开始搞清洁。

敏儿的父母是医务人员,上下班没有一个准点。敏儿从小就要自己照顾自己,还要帮着做家务。初中的时候,劈柴生煤饼炉子,做饭是敏儿每天放学后的必要任务。就这样,小小年纪,她就练就了干家务活和做菜的好身手。

傅清华和刘文辉购物回来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各自开了一罐啤酒,一边喝一边聊天,讲讲学校的事情,谈谈美国的就业形势。

敏儿在厨房里忙碌,傅清华坐的位置,斜望过去正好看到她的侧面。敏儿白皙的皮肤透着红润,低着头在水池里择菜洗菜。一缕头发从额头散落下来,不老实地撩抚着她的脸颊,看着替她痒痒。

旁边的炉子上已经炖上了排骨,噗噗地冒着热气,肉的香味弥漫出来。傅清华的眼皮略感有些酸涩,他依稀看到母亲在灶台边忙碌的影子。“家”这个在傅清华脑子里已经生疏了的名词,突然之间变得有了生动的具象。

傅清华的童年是在广东乡下度过的,小时候的顽劣用“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了。那时他父亲是乡村小学校的代课老师,母亲在村里的供销社当营业员。

整个村子的人都一个姓,父亲是外姓人,入赘到母亲家。以傅清华年幼仅有的一点感知判断,入赘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姓傅跟那个村子多少有点不格格不入。因此潜意识里,他以各种出格的调皮捣蛋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显示姓傅的他的存在。

每年的宗室祭祖是一件大事,各家轮流贡献一头活猪出来供奉,傅清华9岁那年轮到了他家奉献。喂养这头猪他没少出力,割猪草,倒泔水,从小猪崽看着它一天一天长大,眼看这头猪马上要被宰杀,傅清华万分不舍,趁大人们忙乱,悄悄地把猪给放跑了。良辰吉时到了,供品不见了,全村人乱了阵脚,四处寻找,猪被找了回来。傅清华被父亲和母亲俩人合起伙来结结实实地暴打了一顿,他声嘶力竭地嚎叫着,为了那头倒在血泊中的猪。

傅清华的父亲话不多,但是和善,教书很认真。他从来不讲自己的过去,也没有跟傅清华提过爷爷奶奶。

直到清华12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例外地进了一趟城,回来的时候带来一瓶酒和很多好吃的熟食,还让母亲热炒了几个小菜。夜幕降临,一切准备停当,父亲拿出一个镜框,让清华和他的哥哥对着镜框里的照片磕头。

镜框里的黑白照片已经有点模糊,里面一男一女看上去三十几岁光景,男的穿着西装打着领结,女的一身旗袍,很优雅的样子。父亲抑制着颤抖,说:“给爷爷奶奶磕头。” 第一次,父亲给傅清华和他的弟弟讲起了爷爷奶奶的故事。

爷爷早年间留过洋,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奶奶的祖籍在广东,家里人到京城做官,就全家搬迁到了北平。爷爷和奶奶,一个郎才,一个女貌,结为夫妻。

解放后,爷爷继续在清华大学当教授,读书人的不谙世事和耿直,爷爷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右派。在结束一场批斗后,清高的爷爷选择了让湖水来洗涤自己的清白,那年傅清华的父亲刚刚18岁。

在爷爷过世后不久的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客人,奶奶让父亲叫他“表舅”,这位表舅是从老远的广东被奶奶用电报招过来的。奶奶让父亲领着表舅去澡堂子洗澡,去饭店吃饭。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奶奶已经用一根白绫把自己悬在了梁上,桌子上放在一封信,意思是把傅清华的父亲托付给了这位表舅。

高中刚毕业,怀揣进高等学府学数学,理想是当数学家的父亲一下子从辉煌的殿堂跌入了黑暗的深渊,他跟着那个从来没见过的表舅来到了这个小村庄。他变得沉默了,心里深恨爷爷奶奶如此绝情地抛下了他。

20出头,父亲就入赘到母亲家成了上门女婿,生儿育女,生活似乎变得正常了,唯一不正常的是父亲绝口不提他的家庭和过去。

今天父亲得到了爷爷平反的通知,进城去领一笔抚恤金,上级给他一个可以选择回北京的机会,但是父亲谢绝了。北京已经没了家人,而这里有他的老婆孩子。他提出了一个条件,是否可以安排他到县城当老师,这样他的两个儿子可以到学习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上学。

就这样,傅清华一家从农村搬到了县城,父亲也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后来慢慢地成了县中学的一名校长。傅清华一年一年长大,他不再顽劣,他明白自己的名字包涵了父亲对爷爷的怀念和理想的祭奠,考进清华大学成了傅清华的唯一目标。以至于报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他只填写“清华大学”一所学校。最终,他以他们县城理科状元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

从广东到北京要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父亲送他去北京,一路上,傅清华兴奋得睡不着觉,这条京广铁路已经牢牢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途径的每一个大站小站他都可以背诵出来。他感觉,那座他血脉起源的城市,遥远而熟悉。从小到大,他总是比同龄人高出半个脑袋,算是找到了答案,原来他长着一副北方人的骨架子。他为自己可以做回北京人充满了期待。

【心岸】第三章

文辉看她不说话,用胳膊肘推了她一下,问:“怎么了?你不高兴?”

“我,我,……” 敏儿不知道怎么回答,带着有点埋怨的口气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我现在不是告诉你了吗?” 文辉抱住了敏儿的肩,在她的额头上亲了一下。

敏儿抬起头,看着刘文辉白净,棱角分明的脸,隔着近视眼镜镜片的眼睛,有些迷离和飘忽不定。敏儿想,此刻的刘文辉一定在畅想,到美国后的日子吧。她知趣地闭上了嘴。

到文辉的家,看到他的姐姐,姐夫们都在那里了,家里忙成一锅粥,三个姐姐长得都挺像,分不出哪个是哪个。村子里的邻居们进进出出,一个个都来送红鸡蛋,文辉给敏儿介绍,叫这个”姨”,那个“姑”,敏儿一一照办。

这时,文辉的妈妈过来,把文辉叫到一边,说了几句话后,文辉回来的时候,对敏儿说:“你有没有带别的衣服,能不能把这条裙子换了?” 敏儿穿了一套自己觉得再普通不过的衣服,一件短袖的白衬衫,配一条宝蓝色的短裙,俗称“一步裙”,裙长在膝盖上面,裙摆的大小刚刚好可以迈出一步去,丝质的面料,勾勒出敏儿完美的臀部曲线,宝蓝的色泽印衬得她的小腿格外的细腻白嫩。

“怎么了?” 敏儿很奇怪。

“你看周围人没有人穿成这样的,你的裙子太短了。” 文辉说。

敏儿环顾了一下四周,果然,七姑八姨们没有穿裙子的,年轻姑娘穿的喇叭裙,或者腰间打折的裙子都长过膝盖,宽大的裙摆倒是看不出身段。“哎,要入乡随俗,怎么没想到呢?” 敏儿有些后悔,可是走得匆忙,她只带了一条白色短裤,那条短裤更加要不得,短得卡着大腿根,要换上那个,她的准婆婆不得晕过去?敏儿心里想。她对文辉摇摇头,说:“我没有其它衣服了。”

文辉妈妈找了一条他姐姐以前穿过的黑色裤子让敏儿换上,敏儿心中懊恼,但是初次见面不好发作,只好服从。从省城到文辉家前后加起来不过6个小时的路程,风俗习惯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敏儿想:“幸亏不用跟他父母一起生活,不然这日子没法过。” 再看文辉那边,众星捧月般地被人崇拜着,赞美着,吃饭的时候都请他坐上座,亏得他自己还脑子清醒,没一屁股占了他父亲的位子。

离开文辉家的时候,他妈妈交给敏儿一包东西,让她务必放进文辉的行李箱。在回城的火车上,敏儿好奇地打开这包被塑料袋,红布包了好几层的东西,里面是一包茶叶和一包土。文辉和敏儿都沉默了,这是文辉家乡的习俗,远行的人都得带上。

文辉出国的第二年,他妈妈就得胃癌去世了,他没赶上送母亲最后一程,敏儿替他磕的头。20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但是这包茶叶和土敏儿依旧替文辉留着,土已经干得像粉末。

回到省城,敏儿帮助文辉准备出国的物品,两人登记结婚办手续,一直把他送上飞机,那十来天,敏儿的心都是灰灰的,她机械地忙碌着。

领到结婚证的那天晚上,敏儿把自己,连同未来都给了出去。她想象中的浪漫求婚场面,神圣的婚礼,都一切从简了。留在她手里的,唯一触摸得到的,只有这个手掌大的红本本,难道算是这段感情的保险单吗?敏儿非常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一直伴随着她,直到两个礼拜前,敏儿下了飞机,走出机场,看到文辉向她走来的那一刻。

刘文辉拿着硕博连读的全额奖学金出的国,他学的是农林专业,毕业后的去处,要不在大学当老师,要不就一头栽进农田做育苗,果树专家去,这两个都不是容易就业的方向。

克林顿时代的美国90年代中期,经济强健发展,尤其蒸蒸日上的是电脑行业,只要学几门电脑编程的课程,就算没有学位,都很容易找到工作。文辉眼看着那些学地理,生物,新闻的同学都纷纷改专业,去读计算机了,也不免心动起来。他替敏儿申请了家属陪读,同时联系了达拉斯这所大学。因此,敏儿到了美国后,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文辉带到了达拉斯。

飞机到达达拉斯机场已经是晚上了,到机场接文辉和敏儿的是萨利文夫妇。这对白人老夫妇高高举着写有文辉名字的牌子在出口处等他们,老先生开着一辆巨大无比的凯迪拉克,正好可以装下四个行李箱。把他们接回到家,几乎半夜了,敏儿累得七倒八歪,顾不得梳洗,一头栽倒在萨利文太太给他们准备好的床上,昏睡过去。

第二天早上,敏儿醒来时已经快八点,她突然醒悟是住在别人家里,赶紧一骨碌坐起来,推推旁边的文辉:“快起床,我们太晚了,不好意思的。” 敏儿梳洗干净,蹑手蹑脚地下楼。

楼下,一个满头银发,腰板儿笔直的老头坐在客厅沙发上看报,旁边摆着一杯咖啡。同样银发打着卷儿的微胖老太太在厨房水池边忙碌着。敏儿下楼的脚步声,引得俩人同时回望着她,说:“早上好!”

“早上好!” 敏儿半红着脸回答。

“昨晚睡得好吗?” 老太太说,“过来吃早餐吧。”

老太太递过来一片烤过的面包,一瓶草莓果酱,说:“冰箱里有牛奶和果汁,你自己倒吧。”敏儿一边吃早餐,一边好奇地环顾四周。

这是敏儿第一次见到美国人住的房子,整栋小楼有上下两层,底层有一个主人卧室,厨房和小餐厅连着,隔着半堵墙是一个正式的餐厅,长长的餐桌上铺着藕色的餐桌布,上面放在一个大花篮,这个餐桌只有来客人的时候才用。小餐厅的旁边是起居室,一横一竖地摆放着一张长沙发和一张单人沙发,萨利文先生坐在单人沙发上看报纸。不远处的斜对角,有一个家庭间,摆放着大电视机。敏儿只觉得美国人的房子好大,就像电影里看到的那样。空气中有一丝甜甜的香气。

这时,文辉也下来吃早饭。萨利文先生说:“Jim,一会儿我带你去学校办入学手续吧。Min,你跟萨利文太太去商店购物。” 文辉给自己取的英文名字叫Jim。

萨利文太太是个非常热情健谈的人,一路上,一边开车,一边叽叽呱呱地跟敏儿聊天,敏儿除了“嗯,嗯“, 就是频频点头。

萨利文太太把敏儿带到了一家中国食品杂货店,敏儿很好奇美国居然还有这样落伍陈旧的商店,商店面积很小,四五排货架挨挨挤挤的,中间只挪得过一个人去,货架上零零落落地摆放着油盐酱醋和一些干货,玻璃罩冷柜里摆放着一些切成条状的猪肉,牛肉,看上去倒还新鲜。墙壁上居然还贴着许文强冯程程,郭靖黄蓉的年历画,画面模糊地有些发黄。店里散发着浓烈的咸鱼气味,让人不得好好地呼吸。敏儿替店主不好意思,她快快地把一包干面条,一把青菜,一块五花肉和一些葱姜蒜调料放进购物篮里,结账后赶快随萨利文太太离开。

回到家,70岁的萨利文太太吃惊地看着这块猪皮上带毛,长着乳头的猪肉。敏儿拔毛,洗肉,切块,…… 每做一个动作,她都如梦初醒似地“哦”一声。当敏儿切去乳头时,老太太居然惊呼了一声“哦,上帝!” 敏儿心想:“难道美国人从来没见过带皮的猪肉吗?”

敏儿打算做红烧五花肉,她将各种调料一一放进锅的时候,老太太总要好心地把量杯递过来,敏儿客气地摇摇头。等五花肉烧好出锅前,敏儿在肉上撒上一些白糖,萨利文太太又问:“Min,你难道不需要用量杯量一量吗?” 敏儿笑着摇摇头, 她还没有足够的英文词汇回答:“中国人做菜凭经验,不用量杯。“

晚上吃饭,红烧肉浓郁的香味和色泽吸引着萨利文夫妇的鼻子和眼睛。敏儿把盘子递过去说:“吃吧,尝一口,别客气。”

“真的吗?” 萨利文先生的叉子伸了过来。

“小心你的血管!” 老太太看到老先生叉一块带肥的红烧肉,提醒道。

“没事的。” 文辉解释道,“肥肉的油已经被熬出去了很多。”

萨利文先生将一寸见方的一块红烧肉放入嘴里,闭唇,肉在齿间摩擦着。入嘴即化的油脂包裹着肉汁,散布到每一个味蕾,不可阻挡地顺着喉咙流淌进了食道。老先生灰蓝色的眼睛眯成了缝,鼻腔里发出拐着弯的“嗯”的音,频频点着头。

萨利文太太好奇地问:“怎么样?“

先生调皮地狡黠一笑:“你自己尝尝。”

萨利文太太将信将疑,挑了一块小一点的,放入嘴中。五官表情生动夸张的她,赞美都是惊天动地的:“Min,你是天使!哇!太好吃了,你怎么做到的?Jim,你太幸运了,娶了这样会做菜的太太!噢,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我还可以再来一块吗?” 萨利文先生问,显然有些停不下来。

“当然了,您都吃了吧。” 文辉直接把盘子送到他旁边。

【心岸】第二章

到了女生宿舍门口,敏儿在文辉的脸颊上亲了一下,说了声“bye,bye” 就进屋了。

文辉和敏儿还是小别胜新婚的阶段。一年前,文辉出国留学,敏儿永远不会忘记离别那天的情景,望着文辉渐行渐远的身影,她的心就像被摘了一样的痛。透过机场的大落地窗户,一架一架银灰色的飞机飞向了灰蒙蒙的天空,敏儿哭得稀里哗啦。美国,太遥远了,遥远到她的想象力无法到达的地方,她不知道今生今世能否再见到她的爱人。文辉出国后很少跟家里和敏儿联系,那时的国际长途电话费要80美分一分钟,相当于6块4人民币。打电话之前,都要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尽量简短,节省时间。敏儿给文辉不停地写信,一封信差不多要10天左右才能收到,敏儿在信中写尽了对文辉的思念,想象着文辉拆信读信的样子,仿佛自己就化身成几张薄薄的信纸,在面对面地跟他对话。文辉回信不多,敏儿知道他要适应新的环境很忙,又是个不太会表达的人,所以很体谅他。过了大半年,文辉来电话说,要给敏儿办理家属陪读。等到一切手续完成,敏儿离开了她生活了25年的家乡,来到了这个她想象力无法达到的国度,一切仿佛都还在梦中,唯一真实的就是,文辉,她魂牵梦萦的爱人现在真真切切地在她的身边了。敏儿怀揣着这份美好和踏实,甜甜地入睡了。

敏儿是那种越看越好看的女孩子,形容江南美女的任何一个词用在她身上,都贴切。她出生在一个严厉保守的家庭,父亲在一家市级医院当主任医生,母亲在同一所医院当护士长,有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弟弟。在敏儿的记忆中,她总是穿堂姐穿剩的衣服,一直她到了高中,比堂姐高出了半个头,妈妈才开始给她买衣服,衣服颜色不是白就是灰。妈妈唠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看不能当饭吃,学习成绩好才是正经事。”

敏儿7,8岁的时候,广播电台开始播放学习英语的节目。父亲望女成凤,买了英语教科书,带着她一起学。英语教材从学音标开始,翻来覆去地读那么几个元音音标,敏儿怎么也分不出它们之间的不同。那时候,敏儿的个子刚刚高过八仙桌一个头,每天晚上只要广播英语一开始,瞌睡虫就钻进了她的脑袋,眼皮很不争气地垂下来。因为害怕父亲的严厉,她把下巴搁在桌面上,假装在听,脑子却早已迷糊过去了。这样的情况每每被父亲发现,脑袋上就是狠狠的一个毛栗子。早上起来梳头,梳子划过肿起的头皮,生疼生疼。敏儿看到那本薄薄的广播英语教材,就咬牙切齿地想撕了它。心理有了阴影,对英语又恨又恐惧,到上初中开始正式学英语了,成绩是一塌糊涂的差。父亲为此一直唉声叹气,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了,其它成绩都还不错的她,因为英语拖后腿,报考了英语只占30%比例的师范专业,成了一名教师。英语一直是敏儿心里自卑的梗,可是命运弄人,偏偏将她抛到了这个要用英语谋生的国度。

师范大学里女多男少,尽管有个学长追得敏儿紧,可是不是敏儿感兴趣的类型,所以到大学毕业都没正经交过男朋友。毕业后,敏儿分配到一所中学当老师。二十出头的姑娘出落得像一朵花,做媒的踏破门槛。七姑八姨,同事邻居,大家都喜欢给漂亮姑娘介绍对象,显得有面子似的。敏儿妈妈从她开始工作那天起,就像变了一个人,从以前的唠唠叨叨:“女孩子要矜持,上学期间,不可以早恋。” 突然间,循循善诱了起来:“女人的青春短暂,生孩子的最佳年龄是25岁,这样生出来的孩子健康。你已经22岁了,要抓紧了,现在要多接触接触男孩子,好好地找一个,那可是一辈子的依靠。”

“妈,你这180度的转弯,我可有点适应不了!” 敏儿抗议地说。

“不适应也要适应。” 妈妈还在继续,“见见面,多了解,有什么关系呀?”

“妈妈真霸道。” 敏儿心里想,扭头进了自己的房间,懒得跟她理论。

妈妈列了一张相亲日程表贴在冰箱上。都是熟人介绍,抹不开面子,敏儿开始了走马灯似的相亲旅程。见的人越多,越没有感觉,终于有一个周末,她躲到闺蜜冯玥家去了。冯玥比敏儿大一岁,已经有了固定的男友。
看着敏儿一脸沮丧的样子,冯玥说:“这样可不行,你这样像去市场挑菜一样,挑花了眼。最好是自己慢慢认识起来的,才会有感觉。” 冯玥是在火车上认识她男友的,非常浪漫的经历。她接着说:“哎,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我给你物色物色?”

“我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呢?” 敏儿被冯玥问住了,她托着腮帮子,望着天花板,想象着心目中的爱人会是什么样子的,“我的社交圈子很小的,到哪里去认识自己喜欢的人?”

“我男朋友单位有很多大学生的,我带你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你不就可以接触到了吗?这样自然些。” 冯玥有点激动起来,做媒的感觉还真挺好的。
冯玥的男朋友在一家省级的研究院工作,那里盛产学霸光棍汉。很多年后,敏儿才醒悟到光棍汉多,是因为工资低,穷得谈不起恋爱。冯玥是那种视金钱为粪土,谈恋爱不问柴米油盐贵的女孩,男朋友聪明帅气,俩人正是爱情最甜蜜的时候。这时冯玥心中的要引见给敏儿的就是刘文辉。身高180的刘文辉长着一副宽宽的肩膀,浓密的头发有点天然卷,棱角分明的脸似乎总带着一丝忧郁的眼神,大学毕业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了研究所。冯玥心里想:“这样的男生一定对敏儿的胃口。” 冯玥知道敏儿跟她是同一类的幻想大过现实的人。
敏儿和文辉第一次见面是在研究院团组织办的新春舞会上。一个大礼堂,乌泱泱的都是人,礼堂四周摆放着十几张大圆桌子,每张桌上堆放着一些瓜子花生,还竖立着各种样式的热水瓶,有铁皮壳上印着大红牡丹的,有红绿塑料壳的,还有竹壳的。因为天冷,门窗关得严严实实,人呼吸出来的气,加上杯子里的水汽,弄得整个礼堂雾蒙蒙的。冯玥拉着敏儿在人堆中找到了刘文辉,把敏儿介绍给了他,文辉似乎没怎么正眼看敏儿,只是客气地说了一声:“你好!” 就转身忙别的事情去了。敏儿心里有点气恼,想:“拽什么拽啊!” 冯玥替刘文辉解释:“他是舞会的组织者之一,在忙。“ 拉了敏儿找一个位置坐下来,抓了一把桌子上的瓜子,一边嗑,一边闲话。舞会的音乐起来了,陌生脸孔的敏儿引起了不少好奇的眼光,有一两个大胆的男生走过来搭讪聊天,敏儿礼貌地应付着。突然,一个高高的身影立在了面前:“我请你跳个舞。” 不由分说,就把敏儿拉入了怀里,整个晚上,刘文辉就不再让其他的男生有靠近敏儿的机会。

敏儿恋爱了,刘文辉让她深深地着迷,这个大男孩跟那些围着她团团转的男生很不一样,他话不多,从来不献殷勤,很少约她出去。每次敏儿说一起出去看电影,吃饭什么的,文辉总是很回避,搞得敏儿很有挫败感:“他到底喜不喜欢我呢?” 敏儿去问冯玥。冯玥戳着她的脑袋说:“大小姐,你搞搞明白好不好?他一个外地人在这里,研究院的这点死工资,买完了饭菜票所剩无几。哪像你啊,在家里混吃混喝,工资不用上缴,大把零用钱在手里。他请你出去玩,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你付钱,他的面子又往哪里放?自然就回避啦!” 敏儿开始心疼起文辉,她知道文辉的家在农村,上面有三个姐姐,他是他们村子里第一个来省城上大学的孩子,毕业后又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留在了省城工作。在敏儿和文辉确定关系后,文辉带敏儿回他的家乡,敏儿算是见识到了文辉回家时是何等的荣耀,家家户户有小孩子的,都会被父母带过来串门,让文辉摸一下孩子头,好像孩子长大就会有出息一样。就这样一个在家里被捧上天的人,到了省城,像是被扔进了汪洋大海,不会讲城里人的话,买不起时新的衣服,交不起女朋友,就算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跟农民工又有啥不同?刘文辉在这种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的环境中度日,把自己搞得拧巴起来,他非常谨慎地跟敏儿交往着。

敏儿的父亲早年间也是从农村里出来读的医学院,然后当上了医生的。他对女儿交了刘文辉这样的男朋友,没什么意见。倒是敏儿妈妈有时会唠叨:“家庭条件毕竟差了一点,工作单位也没有油水,你以后会吃苦的。你要找个本地的,家庭条件好的,又不难 …… “ 每到这个时候,敏儿就会大叫,找救兵:”爸!你看我妈多么世俗啊!“

刘文辉非常克制地跟敏儿交往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业余时间大部分用在学习英语上,他上托福,GRE的辅导班,平时不是上课,就是准备考试。英语是敏儿的软肋,刘文辉能看那么厚的英语书,能说那么流利的英语,让敏儿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个时候,她完全搞不清楚托福和GRE有什么区别,能干啥,她就是觉得刘文辉牛,牛得不行,满心的崇拜!

这样俩人交往了快两年,有一天,敏儿突然接到文辉的电话:”这个周末,你跟我去一趟我的家。“

”什么?不年不节的,为什么呀?” 敏儿有点懵,“那我需要准备什么吗?”

“不用,火车票我已经买好了。我们在火车站见。” 文辉的口气不容置疑。

敏儿懵里懵懂地跟文辉上了火车,满脸的疑惑,但是心里挺高兴的,文辉总算带她去见他的父母了。心里雀跃,话就唧唧呱呱地多了起来。

“我要出国了。” 文辉打断了她。

“出国?去哪里?” 敏儿惊呆了。

“美国。飞机票已经买好了,下下个礼拜走。” 文辉回答。

敏儿的脑袋顿时一片空白,大眼睛不由自主地溢出了眼泪,不知道说什么好。文辉取出一张餐巾纸替她擦眼泪,说:“你跟我回家,让我父母见见你,回来后,我们去登记结婚。”

“你,你要去多久?” 敏儿的心像打翻了厨房间里的所有佐料瓶,酸甜苦辣咸俱全。她知道文辉一直在为出国上学努力,所以她为他的成功而高兴;但是出国就意味着离别,敏儿心里舍不得;文辉刚才说要跟她登记结婚,说明他对他们的感情是负责的,想到这里,敏儿心里有了一丝甜蜜;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文辉却在最后一分钟才告诉她,我在他心里的位置到底在哪里?敏儿又有一丝懊恼。

《心岸》第一章

傅清华第一次见到廖敏是1996年12月24日,那天他匆匆忙忙地向学校公寓的办公室走去,想赶在12点之前 ,借几盘录像带打发节假日的空闲。这座红砖黑瓦的平房建在一片灰色的三层楼房中间,显得颇为显眼,砖房旁边有一个30米长的游泳池,因为冬天的缘故,不对外开发,池子里的水被抽干,蒙上了一层墨绿色的油布,以往摆放在泳池边的塑料折叠椅都被收了起来。围着红砖房,种着一圈矮矮的冬青树。远远的透过平房窗户,里面的圣诞树上挂着各种各样的装饰物件,Bling,Bling地闪着彩色的光。

今天是平安夜,办公室中午12点关门,傅清华加快了步伐。靠近办公室了,他看见门口站着一个高挑身材,穿着枣红色高领毛衣,深蓝色牛仔裤的姑娘,乌黑的头发扎成一个马尾,低头用脚拨弄着地上的几片木头渣片片。听到渐渐靠拢的脚步声,姑娘抬起了头,朝着傅清华走来的方向望过去,见是中国人,点了一下头,抿嘴微微一笑,算是打个招呼。这个姑娘25,6岁光景,鹅蛋脸,皮肤白皙,神色恬静,一双灵活的大眼睛因为看到陌生人略显羞涩,目光有点躲闪。

傅清华心里想:“好像是刚从国内来的。”

他礼貌地回点了一下头,说了一句:“你好!” 就推门进了办公室。

公寓办公室装饰得颇有节日气氛,除了圣诞树,还摆放着几盆长着火红叶子的圣诞花,壁炉里熊熊地燃烧着火,沿着壁炉边,七七八八地挂着一些红色的袜子。录音机里播放着快乐的圣诞歌曲。桌子上,茶几上放着几罐的,红的绿的,圆的,椭圆的,拐棍儿样的薄荷糖,空气里弥漫着甜腻腻的香味,熏得傅清华的鼻子痒痒。

胖胖的办公室文员Susan顶着一头新烫的金发,热情地打招呼:“Merry Christmas!”

进门后,傅清华见到一个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中国男孩正在跟Susan说些啥。这位男生高个子,戴在一副金丝眼镜,很斯文的样子。

“他们一定是一起的。” 傅清华想到了门口的女孩。他对那个男孩友好地点了一下头,走进了旁边的一间屋子里去了。

这间房子的四面墙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好莱坞电影录像带,只要是学校公寓的租客办一张卡,就可以到这里免费借录像带看,如果遗失或者没有按时归还,会在房租里加罚金。这是学校方面体谅学生的业余生活枯燥,做的一件好事,给大家的福利。傅清华挑了几部中意的录像带,走了出来,看到那位男生还站在那儿,他走了过去,听到那个男生说:“请您能否联系一下管钥匙的人,我实在需要今天就搬进去。”

“对不起,小伙子! Steven休假了,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习惯在工作人员休假的时候去打扰他们。更何况,你的又不是紧急事件。” Susan回复他。

也许是这些话已经来来回回说了好多次了,Susan有些不耐烦,转身面对傅清华,说:“Wallace,需要什么帮忙吗?” Wallace是傅清华的英文名字,显然Susan跟他比较熟。

“这是我要借的几盘录像带,请您登记一下。” 傅清华把录像带递了过去,然后转头面对刘文辉,自我介绍说:“我叫傅清华,你是新来的吧,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吗?”

“我叫刘文辉,刚刚转学过来,我租了学校公寓房,却拿不到钥匙。我目前临时居住在一对美国老夫妇家,可是这对夫妇今天下午要去女儿家,过圣诞节和新年。我下午必须搬出来。” 刘文辉的口气很着急。

的确,他人生地不熟的,怎么找地方去?

傅清华拍了拍刘文辉的肩膀,说:“哦,原来是这样,这个容易,我可以帮你的忙。”

“那就太谢谢你了!” 刘文辉伸出手跟傅清华握了一下,说:“我太太在门口。”

“你可以住我那里,我帮你太太找个女生宿舍,暂时住一阵子,没有问题的。” 傅清华说得非常轻松,接着又问:“你需要我帮助你们去取行李吗?”

“那就太麻烦你了,谢谢你!” 问题就这么容易地解决了?刘文辉简直有点不敢相信。俩人边说边走出了办公室,他把傅清华介绍给了门口的女孩:“敏儿,这是傅清华。我太太,廖敏。” 傅清华和廖敏又彼此微笑了一下,点了点头,说了一声:“你好!”

在去取行李的路上,刘文辉和傅清华各自做了介绍。刘文辉从宾西法尼亚州的一所大学转学到这里,换专业改读计算机硕士学位。傅清华两年前就来到了这所位于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大学读数学博士学位。俩人同岁,傅清华略大几个月。敏儿坐在汽车的后排,听着两个大男孩聊天,微笑着,没有插话。从汽车的后视镜中,偶尔的瞬间,傅清华可以看到敏儿俊俏的脸,这是一张任何男人都无法拒绝不去多看的脸。

四个大箱子把傅清华的车子塞得满满的,他先把车子开到女生宿舍,因为女生宿舍在一楼,存放行李方便,他们七手八脚地把箱子抬进了女生宿舍。敏儿开了箱子,手脚麻利地取了些文辉要用的换洗衣服,被褥等,跟着两个男生到了傅清华的宿舍。这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公寓,傅清华的室友出去餐馆打工了。

傅清华拉出一个单人床垫子,扔在了客厅的一个角落,说:“我这里经常有人借宿的,所以有备用的床垫。你就睡这里吧。”

床垫“喷”地一声落下,地毯上扬起了一阵淡淡的灰,敏儿环顾了一下四周,微微蹙了一下眉头,问傅清华道:“我可以借你的吸尘器用一下吗?”

“可以,可以,我这就给你拿!” 傅清华知道敏儿是什么意思,脸开始发烫。

“如果你没意见的话,你们出去逛一下,给我一个小时可以吗?” 敏儿礼貌地征询着。

“当然,没问题!刘文辉,我带你到学校转转,熟悉熟悉环境吧。” 傅清华拉着刘文辉走了。

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客厅厨房已经收拾干净了。敏儿把地吸了一遍,倒了垃圾,把水池里的脏碗洗干净。桌子上摆着三碗香喷喷的凉拌面,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一碗紫菜虾皮汤。

“傅清华,不好意思,我从你冰箱里取了鸡蛋和西红柿。抱歉,今天太匆忙,没有准备吃的东西,只好将就一下了。改天再请你。” 敏儿带着歉意地说。

傅清华的冰箱里也就只有西红柿鸡蛋干面条可以征用。

这是傅清华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吃的拌面和西红柿炒鸡蛋,他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我做的面总是粘糊糊,西红柿炒鸡蛋里的西红柿硬邦邦,鸡蛋干巴巴的呢?”

敏儿笑了,说:“你是真想学吗?煮面条的时候要过水的,……”

没等敏儿开始,刘文辉打断了她:“清华,学这个干嘛,做饭是女人的事,让你老婆做给你吃。哦,对了,你有老婆吗,或者女朋友?”

“嗯,我 ……“ 傅清华刹时像卡了壳,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我有吧 ……” 他语气迟疑,很不确定的样子。

“什么叫有吧?有老婆就让她给你做饭吃,不会也得让她学啊!“ 刘文辉还在大大咧咧地说,敏儿在桌底下用脚轻轻踢了他一下,让他住嘴。

“傅清华,谢谢你哦,耽误了你一下午了,真是不好意思!今天是平安夜,耽误你过节。” 敏儿说着,起身收拾碗筷。

“没事的,我原来也是打算看录像打发时间的。” 傅清华回答道。

收拾干净厨房,文辉送敏儿去女生宿舍。达拉斯位于美国南部,即便在12月份,天气也不怎么冷。文辉和敏儿走在宿舍楼之间的小道上,呼吸着清新香甜的空气,月光将俩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靠得很近。四周一片寂静,在宿舍楼拐角处的暗影里,文辉突然抱住了敏儿,双手在她的身体上摩挲着,嘴压了过去;敏儿回应着,伸出了舌头,两根舌头绞在了一起。文辉的呼吸越来越重,身体变得热了起来,向敏儿紧贴过来。

敏儿制止了他:“这是在外面,小心有人过来。”

文辉还是不肯松手:“老婆,我…… ”

“就分开一个礼拜,别这样。” 敏儿一边说,一边从文辉的怀里挣扎出来。

然后,她告诫文辉:“你以后讲话注意一点,不要愣头愣脑说一些让人尴尬的话,好不好?”

文辉顺从地点了点头。

三八节游惠州西湖调寄《蝶恋花》

三八节游惠州西湖调寄《蝶恋花》


刘庆云

西子盈盈南粤有。
远黛眉弯,波动饶灵秀。
试折迎风堤上柳,
长条恰够纤纤手。

遥忆朝云轻启口。
芳草天涯,泪湿罗衫袖。
仙侣今朝多雅奏,
吟情逸兴浓于酒。

 

作者简介

刘庆云,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宋词专家。1962至1965年为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刘永济、沈祖棻教授研读唐宋文学。后从事文艺、新闻、教育工作,长期教授宋代文学,曾任湘大中文系系主任,桃李满天下。曾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韵文学刊》主编、湖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词话十论》、《词曲通》等。

(责任编辑 胡家建 鹤鸣)

凌棕

凌棕博士,男,美国 IBM 公司高级工程师、科学家,湘潭大学北美校友会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兼职教授。凌棕博士在电子信息技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科有著广泛的研究兴趣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研究领域涵盖:大数据存储与分析、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布署、云计算架构、服务科学、物联网应用、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T工程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工程设计、高速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与存储的系统与性能评估、人工智能图形匹配算法、电路图识别应用、战略相空阵雷达跟踪目标数据处理与专家系统控制、以及分布式工业生产实时控制与管理等。

凌棕博士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系统专业。1993年赴美留学,1996年初获IBM邀请加盟,并于1997年底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后,正式就职于坐落在美国北加州(硅谷)圣何塞市的IBM Almaden 研究中心。在美国 IBM公司的任职工作中,凌棕博士主要致力于大规模电子商务数据云存储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性能评估,并主持云数据系统灾难恢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是 IBM公司电子商务基础软件和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开发的技术带头人。作为数据存储行业资深专家和技术顾问,凌棕博士也为众多风险投资集团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审核鉴定美国硅谷地区内外的新兴创业公司在数据存储领域的创新价值和应用前景,并多次受邀参与国内数字计算技术的应用开发和工程建设,曾为国内外多个大型项目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包括国家发改委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建设的全国能耗在线监测云数据采集系统、上海汽车集团在美国硅谷设立的数字技术驱动创新中心等项目。

除从事日常研发之外, 凌棕博士经常在各种大型国际会议、公司内外部研讨会和技术培训班上宣讲介绍 IBM电子商务软件的先进技术。曾在全球范围内为欧洲、北美、亚太地区超过50个国家的 IBM员工和合作伙伴进行过电子商务数据存储管理系统优化应用的技术培训,并长期执教于IBM全球电子商务大学。

作为 IBM公司的杰出校园大使和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凌棕博士不但为美国硅谷地区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专题技术课程,还为中国高校的软件学院、信息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师生开设了技术选修课程、信息技术服务管理、高级IT工程项目管理、大数据基础、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和高级电子商务工程,执教足迹遍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四十多所国内知名大学。

近年来,凌棕博士活跃于讲坛,经常应邀在软件技术年会,软件开发者年会,及高等院校、研究所等不同场合作专题技术报告, 结合其在 IBM公司长年从事研发工作切身经历, 既传播 IBM公司关于实施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先进技术, 又宣讲了蓝色巨人逾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创新机制、运作规则、和企业文化。同时,凌棕博士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和专业知识为各类公益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做出了卓越的社会贡献,连续多年受到由美国总统签发的嘉奖函与奖章,总数达二十多次。

 

李少平

李少平博士,男,国际数据存储业专家、美国IEEE高级会员、海外华人高新技术协会副会长。现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西部数据公司资深总监,湘潭大学北美校友会科技委员会顾问,湘潭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与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尚未到岗)等职位。

李少平博士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材料工程与科学专业,1988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深造,1992年获得固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李少平博士一直活跃在半导体芯片与微纳电子器件、新型传感器与新先进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并从事产业化工作。先后就职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霍尼韦尔公司固态电子器件研究中心、希捷技术公司先进技术实验室和传感器研发部、西部数据公司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国际大型高科技企业。参与并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集成电路太空高抗辐射自旋电子非易失性存储芯片以及第一代自旋电子巨磁传感器、第一代自旋电子隧道传感器等近十代新型传感器产品。


李少平博士在现代微纳功能器件创新和研制等方面具有相当造诣,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所参与的研发团队更是多次创造和刷新信息数据储存密度的世界纪录。近年来,李少平博士主要致力于新一代传感器产品开发与自旋非易失性存储芯片的前期研发工作。

李少平博士从事基础与应用研究和高科技产品开发30余年,申请国际专利逾120项,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作国际大型会议报告及特邀报告5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被Nature Materials, Phys. Rev. Lett, Appl. Phys. Lett等众多权威国际杂志引用,他引用次数近10000次。同时,李少平博士还曾担任过美国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 J. Appl. Phys及IEEE Trans. Magn.等期刊杂志的审稿人、华美信息存储协会理事和副会长、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客座高级科学家。

秦千里诗集

田园三首

作者:秦千里

田园一

也装无事懒回家,

陌上踟蹰看菜花。

春意三分人渐老,

残山剩水听乌鸦。

田园二

一园小菜立黄鸡,

自在娇莺深树啼。

才饮邻家稗子酒,

田头又去挖荸荠。 

田园三

最是孝歌听不来,

方圆十里尽低徊。

归去来兮君慢诵,

半村荒草没灶台。

作者简介

里,湘大81级党史专业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