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上篇>> 凡事不能出头

凡事不能出头

《江东日报》一版头条刊出了题目为《全省事业单位“破冰”改革》的消息。

消息说,江东省8.8万余家事业单位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旨在建立新的用人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重点解决单位人员能进不能出的问题、领导职务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收入分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提出了内部转岗、流动调剂、停薪留职、进修学习、提前离岗退养和自谋职业等几种安置办法。陈远林省长指出,要把新闻文化系统作为改革的试点,尽快总结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

许晴晴是个在新闻界干了很多年的老新闻,报道过省委很多重要的会议、重大的决策和重大事件。她的经验是,省委很多重大的决定,并不是马上就会按照文件和讲话精神去做的。有些是当时政治的需要和上级要求的宣传口径罢了。因此,这条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闻,许多人认为会在省内外或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消息,在她看来,价值和《参考消息》里的文章差不多。

许晴晴对反面的教训认真研究过。

她在江东日报工作的时候,有个下属部门的负责人对“干活的少拿钱,拿钱的不干活”的现状不满意,向报社领导同志汇报,提出人事改革的想法。报社领导同志说:“你带头改呀,全报社正需要这方面的经验,你们搞个方案,先试。”这个部门负责人对领导的指示坚信不疑,果然大刀阔斧开动员会,认真研究了一整套办法。这种改革要伤筋动骨,牵涉一些人的利益,不同的看法总是会有的。眼看要实施了,部门负责人心里没有底,就给报社领导同志打了电话,希望再确认一下,心里有个底,能够得到大力支持。

领导同志的回答还是肯定的:“大力支持,放手去干。”

于是,一场人事制度的改革在这个小部门红红火火地展开了。摸底、讨论的时候大家还沉得住气,但等到实施意见公布后,真的伤筋动骨了,这个单位的告状信就满天飞了。报社领导同志却不再说话了,反而强调起“稳定”来,批评单位负责人“不稳重”,“这么大的事不想清楚”,弄得这个单位的工作十分被动。

许晴晴认定的是,凡事不能出头,没有十二分的把握,绝对不要动手,何况是牵涉个人利益的大事。

许晴晴也从王志清推行的那一套中,看到人事问题不是随便可以改的。不改,可能平平静静,一改就要风生水起了。她想拖一拖,看一看,陈省长叫你试点你就未必真去试,至少不能走到别的系统的前面。尽管省委提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要把大量干部向二级机构分流,牵涉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这不是省委作个决定就可以解决好的,有很多具体问题,省委领导人是不会来帮你解决的。弄不好就会被动,甚至被姜草阳的老班底赶出新闻文化厅。

但是,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不然就没有与省委保持一致。

省委的会议后,许晴晴大张旗鼓地搞了一次动员大会,把新闻文化厅机关和二级机构科级以上负责人都召集起来,轰轰烈烈做报告、表态,好像就要动起来了。

会后,她却不忙着做计划。

人事培训处处长老贾催问了几回:“下一步如何搞?”

许晴晴不置可否,让他自己拿方案。

老贾处长当然拿不出什么方案来,因为他弄不懂党组书记兼厅长的许晴晴的具体思路,只好从现职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做起。

其实做不做调查摸底,人事培训处早就有了一本账。

老贾也照样画葫芦,要求各个单位把改革的方案报上来。

在新闻文化厅工作了一两年的人都知道,改革要从党组做起,厅机关应该是人员精减的重点。人员精减谈何容易!一个单位干部互相牵扯着,谁是谁的亲戚?谁是谁的学生?谁是谁的部下?不一定谁都弄得清楚。因此大家都不来真的。各个部门提出精减的名单,几乎全部是真正做事的招聘工作人员。这些人精减了,事情不会由正式的员工去做,还得招聘临时工作人员。这样的精减或改革有什么意义呢。

“破冰”动员大会后,新闻文化厅流行了一串顺口溜:

事不可以不干,
牛不可以不吹;
光干不吹,
自己吃亏;
光吹不干,
照样吃饭。

听了顺口溜,许晴晴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便找来熊文一起商量。

熊文说:“你是‘一把手’,我听你的。”自从许晴晴到任后,每次与他商量事情,他总是这么说。

经过许晴晴启发,熊文早就想好了,先从系统里的二级单位做起。这些二级单位都是事业单位,大部分是吃财政饭的,要改革,就从“划小核算单位,确定员额总数”开始,方案很快就提了出来。

许晴晴听了汇报后,心里暗自说:“这个熊文,还真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是个有思想的人物。”

按理说,照熊文的办法行事,是个上策。但许晴晴不想表露自己的想法,她没有明确表态同意。熊文也不再说什么。

“破冰”改革的动员会刚刚开过两天,告状信就从省委领导同志那里转回来了。告状的主要攻击点,是对“新人新办法”有意见,认为不公平。

许晴晴心想,新人都改不了,老人还动得?看来“破冰”只不过是个说法罢了。

熊文的好主意,她也决定暂时搁一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