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上篇>> 丁刚强去了美国

丁刚强去了美国

博物馆建成一周后,丁刚强接到老同学吴长征的邀请,赴美国讲学去了。

吴长征是他们的老同学,上大学时也是住的同一个宿舍。

吴长征毕业后不久,去了美国一家大学,研究的都是中国历史。这些年,他经常往来于大洋两岸,每每见到同学,总是说:“在美国研究中国,占有的资料比在中国还要多,还要客观。”其实他说的不完全是事实,只是因为国内许多档案还没有解密,国外一些二手资料反而变得有参考价值。他,中国文化的底子厚,英语学得好,两相结合,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在美国的权威杂志发表后,在学术界有了一些影响,便放弃了回国的打算,不久后又获得了终身教授的资格,很快成了美国的新一代移民。他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既是大学的教授,也开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专门从事文化产业投资的项目论证和市场分析业务。

丁刚强之所以被邀请到美国去讲学,是因为他们以前有过一些合作,丁刚强为吴长征的研究工作提供过许多一手的材料。还有一点,就是吴长征对司马桥的重大发现很有兴趣。西方文化界对司马桥的竹简反响很大,吴长征募集了一笔资金专门从事这批文物的研究工作,并设法以此为契机,试图开发一些衍生产品。丁刚强亲历其事,而且有研究论文,当然是不二人选。

王志清觉得,他主持的项目,能够得到美国人的认可,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很痛快地给了丁刚强两个月的假期,还批给了一笔数目不是很大的专项费用。

丁刚强对那笔费用并不在意,因为吴长征那里已经定好了机票,还汇来了路途上的零花钱。在美国期间的费用由他们全包。丁刚强便把王志清批示的钱转给了博物馆,以备不时之需。

姜草阳在博物馆开馆的头一天,到外地开会去了。

他有意避开了这个剪彩仪式。回清溪城后,他再未涉足过博物馆半步。

姜草阳有这么一种工作方法:他愿意支持的事,一定支持到底;他不感兴趣的事,从不拢边。只有到事情出现转机后,他才改变态度,再以全新的姿态介入。新闻文化厅有个《群众文化》杂志社,历来是经济效益很好的事业单位。姜草阳当群众艺术处长时,还兼了这个杂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后来他做了副厅长,改为兼任编委会主任,每年都拿几千元审稿费。王志清来了后,推行竞争上岗,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退休了,一位王志清比较赏识的干部继任。姜草阳便坚决地不再担任已经当了五六年的编委会主任,从此再也不过问杂志社的事。去年年终考评时,这位编辑部主任因民主测评时,不称职票达到了20%而免了职。几个告状的人为此庆贺,举行新主任上任仪式,姜草阳特地赶去参加会议,又重新担任编委会主任,前后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博物馆的建设,给了王志清很好的名声。姜草阳心里愤愤不平,约了周秘书一起,到农家乐休闲中心玩了一天。姜草阳和妻子陪他钓鱼、打保龄球等等。

过了几天,省委陈副书记专门召见姜草阳,谈了一个晚上。姜草阳为此做了周密的准备,写了几千字的汇报提纲。

陈副书记很耐心地听了姜草阳的汇报。

姜草阳说话很激动,他从市场管理处长的上任讲起,再讲办公室主任竞争上岗,然后是竹简博物馆,一路娓娓道来,滔滔不绝,前前后后用了两个多小时。说到关键处,竟然止不住滴出了眼泪。陈远林也不打断他的话,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只是不停地点着头。

末了,姜草阳希望陈远林表个态,或讲几句倾向性的意见。陈远林沉默良久,才淡淡地说:“你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