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上篇>> 世纪末的“科举考试”

世纪末的“科举考试”

初冬时节,江东省委党校一下子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全省首次公开选拔考试厅局级干部的考点设在这里,原本寂静的棋盘洲变得异常热闹。来这里参加考试的、送他们来考试的、考试工作人员和形形色色的官员,在办公楼道里进进出出,有点像集贸市场一般热闹。办公楼前的空坪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轿车和面包车,用“冠盖如云”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不久以后,从这里又要走出一批拥有豪华冠盖的大员,执掌江东省的某一个重要领地。

为了使选拔考试显得庄重而严肃,省委组织部特地从省武警总队调来一个排,在党校大门口、办公楼大厅、楼道口、电梯口设立了岗哨。进进出出的人,工作人员挂着蓝色胸卡,参加考试的人员挂着红色的胸卡,至于大大小小的官员,则挂着黄色的胸卡。等级十分分明,秩序井井有条,整个棋盘洲半岛,笼罩在宁静神秘之中。

丁刚强独自一人开着蓝色捷达车,从河东慢悠悠地转了过来。为了考试方便,文化发展公司主动把车又借给他几天。

他刚进到党校大门口,汽车就被执勤的武警战士拦住。丁刚强从容地出示了准考证,武警战士很有礼貌地敬礼放行。

丁刚强提前一天来这里报了到,考务组安排他和另外一个人同住一个房间。

他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在这里住上一夜。一来是与人同住不清净,互相之间肯定会有点干扰。再说,他想发挥自己强记的本能,突击背背概念。其实那些住在党校的人,比他聪明,他们可以猜猜题目,或是去某个教授或者是可能出题、判卷的重点人物家里坐坐,摸摸信息,联络感情。丁刚强拿了准考证,交了二十元中餐费,便急匆匆地过江去了。

当晚,刘明亮、汪洪亮还在等他一道,把文化艺术基地的建设招标书最后敲定,第二天送《江东日报》刊登。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他就起床了。路上并不堵车,到达党校时,离考试还有将近一个小时。他不慌不忙地停了车,拿着许晴晴送给他的那一沓资料,选一处僻静的大树之下,一页一页地翻看了一遍。

丁刚强有惊人的“抢记”能力。考大学时,他已有几年没有摸过书本。那时厂团委的工作很忙、很杂,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复习。也是在临考前,他拿着书本“抢记”了三两天,急匆匆地进了考场。

那是1977年严冬两个难忘的日子,12月17日和18日。这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转折节点,丁刚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丁刚强当时只有二十出头,试卷上的题目恰好是他前两天突击背过的,运气特好。他答题速度飞快。作文叫“心中有话向党说”,正好他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两者大同小异。丁刚强是工厂的笔杆子,作文是他的拿手戏,写起来很顺当,因此早早地交了卷。后来四科平均得了75分,加起来总分300,顺利登科及第。

丁刚强期望当年的奇迹重演,便把手中的资料上的重点部分,翻来覆去默记了一遍,再看看手表,离考试开始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便收拾好资料,将它扔到车里,拿了两支笔,轻快地向考场走去。

丁刚强的考场设在办公楼三层。他进去时,其他人已经正襟危坐。坐在第一排的是许晴晴。她回过头来瞧了丁刚强一眼,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许晴晴的眼圈有点发黑,一脸疲惫不堪的神色。她在清江县苦战了一个月,模拟题做了二十多套,填空、选择、问答,做过的题目,只怕有四五百个,作文也把记叙文、论说文、抒情文,甚至书信体的作文做了七个,真所谓样样都可以应付得来。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新闻文化厅和东江日报社的两个职位,报名者不多,加起来才四十一人,因此放在同一个考场。前面的几排和后面的几排用一块醒目的牌子分隔。许晴晴在最前面,丁刚强则在最后面。

丁刚强心里笑一笑,想出了一个很吉祥的成语:“龙头凤尾”。

“但愿两人都有好运。”他默默地祈祷着。

铃声大作。考生们屏住了呼吸。监考人员紧张地分发试卷,谁也没有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