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与心史——读旅美华裔作家胡家建散文集《泪汇心河》

信史与心史

——读旅美华裔作家胡家建散文集《泪汇心河》

《泪汇心河》,很好的题目!还没读正文,直觉这是一部血泪浇铸的信史和心灵史。果然,开了头就再也停不下来,憋着一口气,把她读完,却欲罢不能,再回头去,重新搜索刚才印象很深的故事情节、人文趣事、感人细节……细品作者的优美文笔,细嚼文章中的酸、甜、苦、辣、咸……,令人爱不释卷,击节叫好。
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和《春秋》,后有《国语》和《左传》,它们在记言、记事方面开记事散文的先河。太史公司马迁继承历史散文的传统,又从诸子散文中吸收营养,写出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散文集《史记》,在写景、抒情、设喻、说理方面给历史散文注入了浓浓的文学色彩。
《泪汇心河》撷取先贤历史散文的精华并锐意探索,在用散文体裁记录严肃的历史事件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作者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用散文的笔调,斐然的文采,忠实地记录了一段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人和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信史。

《泪汇心河》是一部非常好的作者自传散文集。她的时间的跨度很大,从作者的小时候写起。那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年代。书中的小小文章却反映出在这个时段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村家庭及其成员是如何在自我存在与生存价值取向等界面所做的力所能及的探寻、追求和创造。其中再现了人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失败与挫折面前,从不屈服、不言放弃、苦苦挣扎的经历。作者所讲述的是他的亲人或他自己所经历的真实故事,一开始便引人入胜——父母用箩筐挑着不满三岁的他和出生不久的妹妹,旁边走着五岁的姐姐,从祖宗数百年传下的老屋,移民到洞庭湖畔数万人的大农场……半年多后,他很有个性的母亲,为逃避饥饿,又用一担箩筐挑着幼小的他逃离这个农场,不成功,回来;终于仍旧由他的父亲,一担子挑着他和妹妹,母亲牵着姐姐,逃了出去……而成为时代的“天吊户”;历尽磨难,艰苦备尝……最后终于又回到农场。读书、成长、上大学、出国留洋……散文集前二十一篇写到这里,算是做了一个小结。
后二十一篇,主要写作者留洋美国的坎坷经历和重新创业的艰辛与成功喜悦。从这部散文纲举目张的结构布局,可以窥探到作者借散文的娓娓道来以实现小说般宏大叙事的鸿敞结构。凸显了作品的大气和谋篇布局的匠心。

作者文采斐然!字里行间,楚才的聪明睿智、勇敢果断和坚强,湖南人的吃苦霸蛮,中国人的勤奋仁义……集中而形象地得以彰显。
在全书的行文与说故事当中,人性的善良与虚伪,宽仁厚道与狡诈贪婪,助人为乐与损人利己,和善向上与仇懟消沉,阳光开朗与阴暗狭隘……无一例外地展露演绎在作者生花妙笔之下……如风行水上地构成其史诗一般轻快活泼而又杂文一般凝重深沉的色彩。善于铺叙而辞采飞扬;长于说理而描绘性语言优美绮丽且引人入胜……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欣喜地看到文中的佳词丽句层见叠出,落英缤纷。如行山阴道上,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受到目不暇接的舒畅与快慰。
如作者在绘声绘色描述母亲和父亲各自特有的性格和超人之生存本领时,可以用轻松笔墨淡淡写来:母亲只上过夜校,但她聪慧好学,记忆力惊人。村上推举她参加背诵毛主席著作比赛。她硬是叫几个儿子一字一句教她。我们至今还记得她求教时那谦卑慈爱的目光,而父亲却奚落母亲:“你妈在此时最显温柔……”在背诵比赛会上,面对五千观众,母亲脸不红、心不跳,把毛主席的“老三篇”背得一字不错,一举夺魁,此事至今在当地还传为佳话。

又如写父亲——……织网修房,木工象棋,水平上乘。他犹喜弄笛,不光用嘴,还能用鼻,此乃当地一绝。他吹的是那种古老悠远的“工尺谱”,有的拙朴厚重,有的清彻高昂……尤其写到父亲“在那饿饭的年代,我家虽然缺粮,但‘食有鱼’”时,文中来一个父亲捕鱼细节回放:……他俩手分开渔网,先将身子向右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向左猛然将网撒出去,一张巨大的圆盘“唰”地罩向河心。父亲紧拽网绳,手牵一河春水,满怀希冀地慢慢将网收拢,鲤、鲫、草、鲢尽揽网中……这个细节和场面描写,令人想到鲁迅小说笔下闰土“月下捕猹”的镜头。

不过,我最看重的还是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作者是一位勤于思考人生真谛,认真思索事情原委与过程且看重结果,善于借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成果来丰富自己大脑的有心人。于是,只要在他眼前发生的事情,他定能准确捕捉到关键信息,将其排列组合,重新架构,理出他的流程和走向,得出自己通过独立思维而获得的结论。他习惯把这结论概括出来,以作为别人日后遇到同类情形的参考依据和借鉴。如他写“青松岭”的车祸;他写国际长途航班误机;写选购二手车的技巧;写欧洲机场断指惊魂……除了声影全息外,还特别提醒你需要注意的细节。
作者是驾驭华语语言的行家高手。不管什么话题,在他的笔下都会变成活色生香的动人故事——幽默的语言……轻松的笔墨。哪怕是遇到天大横祸,作者叙述起事情本末来,还真如他自己挖苦别人那样“笑而无语”。譬如他好不容易买到的一部二手车坐骑“云雀”,偏偏遇到一位“墨人”无赖,撞得它东倒西歪:

“云雀命运多舛,遭此横祸。‘此物多愁结,惊惧噬其心’,难怪诗人拉封丹在描述云雀命运时如是说。云雀虽遭重创,但还能动弹,只是昔日引吭高歌的雄风霸气不再,点火后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地浅唱低吟,起步后摇摇晃晃,叮叮咚咚,似在跳街舞,引人侧目。它面目全非的尾部,更令人生畏,路上的车辆本能地与其拉开距离,划清界限,羞与为伍。更奇葩的是关闭发动机,取出车钥匙后,它还人来疯似的自导自演献唱一分来钟才熄火。云雀受伤不轻,不只是外伤,内伤更重。太太怕我为此忧郁成疾,便支出止损一招,草拟了‘云雀$250,特价’的广告,虔诚地贴在UIC大学广告牌上……标新立异的广告,吸引了许多穷学生的眼球,当晚就有三名安格鲁学生前来看车。试车是在沿湖公路上进行,车加速至55迈时,车体瑟瑟发抖,后盖敲打著车身,发出有节奏的打击声,验车完毕,停车关机抽出钥匙后,云雀还意犹未尽,加演节目,哼哼呀呀一阵才肯停歇。三个学生面面相觑,摇头笑而不语……”

又如写在洛杉矶误掉国际长途航班:2011年8月8日,俗话说“八八大发”,查黄历是个出行的吉日,求八卦是个招财进宝的良辰。但事与愿违,我们一家三口不慎在那天误机,费尽周折,伤神破财,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教训……

遇到大伤心事,还能如此幽默自我调侃,难怪作者不忘用中国古代习俗的黄历自我调侃,难怪作者在生活工作中,无论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如履平地,轻轻举起,轻轻放下。
“冷幽默”,在散文集《泪汇心河》中俯拾即是,例如作者写怎样自制神器制服洞庭湖的老麻雀;十五岁挑大堤,荣任排级干部的独特经历和担当;当上“喇叭筒”小记者,如何鼓动士气、让工地群情由懈怠转而奋发的心路历程;担任小队记工员时,怎样暗中设计征服无理纠缠者;访问学者老龚怎样从洋相百出的工农兵学员出落成养猪大亨;他本人怎样从一个不谙世事的莽撞地主成为一个善于驾驭租户的成熟地主……点点滴滴,丝丝入扣;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常常从字里行间,冷不丁一个幽默弹跳,让人忍俊不禁,扼腕击节。

《泪汇心河》另一大亮点是细节的真实。文学典型的真实是通过作者设计细节的真实来体现的。骨骼是文章的思想,而细节是文章的血肉。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节如滴水穿石的那最后一滴水,承前面无数水滴的动势,谱写穿石后的不朽。典型文学细节之恰到好处的铺陈,也成就了不朽的文学篇章。作者在散文细节的描写中因势利导地沉着把握和艺术性提炼,可说是成竹在胸、独具匠心。文中的细节是不经意地流露和表现出来的,而不是硬生生说出来的,一处充实饱满的细节,胜过千百句对概念的描述,请看作者在《308寝室十二大金刚》一文中的细节描写:“毅君、冯君和徐君是瘾君子,囊中羞涩无条件大抽,每次将一包烟由一人控制每天定量发放。三人将定时定量的饭票凑在一起每餐‘吃共产’,(三人共份)而打回来的饭菜份量视觉上似乎比别人多一些,对味觉和胃口都是种安慰。每逢食堂改善伙食轮到吃肉,最后剩下的几块三兄弟都相互推让不肯吃,每至此我都用家乡的土话开他们的玩笑:‘你们真是俩老儿吃四两肉,吃得你不要我不要的’”。大学同寝室的三位同学,改善伙食时盘中的最后几块肉都互相谦让,为的是让对方多吃一点,从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在那肉类食品还缺乏的年代,同窗之间的深情厚谊。同一篇文章中班长竞选的细节描写则反映了八十年的校园,宽松和民主的氛围:“307寝室有人牵头,推出‘大哥’谭君,鼓动颜色革命,主张班干部民主选举,竞选述职上岗。”

选择典型对话情节去刻画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在细节描写方面的另一个特点。在《访问学者老龚》一文中,作者连续选取了几个有趣的对话情节来刻画老龚未经世面,出尽洋相的窘态,让读者在笑声中获得生活知识,请看老龚和作者在商量买车时的对话:

“200美金一台车,就一千六人民币,白菜价,太便宜了”。老龚兴冲冲对我说。
“没见过这样便宜的车,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买不错,有时便宜不一定是好货”我提醒他。
“这车价格摆在那儿,有竞争力。但是你看,Front wheel drive, 可惜只有前面两轮驱动,后面两个轮子废了。”他感到美中不足,有些失望。
“你这老外,大部分车都是两只前轮驱动的,不能说后面的两轮是废轮,四轮驱动的是高档一点的车和房车。”我告诉他。

没有对于车的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情节的。就是严肃的细节,作者也写得惊心动魄,生动有趣,幽默而又睿智:

“老龚是学畜牧的,还学过动物解剖,对猪、马、牛、羊的五腑六脏、经络血脉了如指掌,但隔行如隔山,对汽车这个铁东东,就如雾里看花,他一脑子浆糊。老龚开始研究起这台雪佛莱,天天对着说明书一个零件一个图案对照着窥探。一天,他钻到车底下,终于发现汽车的巨大响声来自排气管中央的一个大洞。他这次并未给我通气,独个儿买来铁皮和罐装液化气焊枪,把汽车开到一僻静处,用砖头支起车身,钻到车下开始焊起排气管来。他知道给动物动手术前,酒精消毒是必不可缺的流程,於是举一反三给排气管消起毒来。他用铁矬凿去排气管破洞周围的铁锈,可能是他太投入用劲较猛,汽车摇动了一下,突然从砖块上滑下来,一只轮胎将老龚的一条左腿死死压住,他眼前一黑,腿顿时痛得失去了知觉。”

现在许多散文作家不大注意语言修辞和巧匠运斤般组织话语的内在逻辑。胡家建巧妙的修辞,跳脱的思维,严谨的选词用字,让作品语言饱涵人生智慧的机巧和诙谐幽默的滑稽。如他用具象而精准的比喻,阐释抽象的美国法律的特色:美国的法律犹如一颗参天的大树,主干是联邦宪法,分枝是各州州法,其蔓叶是与之相应的大大小小的法律,构成一个庞大、纷繁和复杂的法律体系。法律似蛛网状,其触角伸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总统选举,小至家庭纠纷,事无巨细,都套有法规,你稍有不慎,就会触网违法……。在这里,我们可以品读出作者在文中展现出的灵性与朴拙相得益彰,精准与含蕴相映成趣的才情。故事性、文学性、科技性、趣味性与揭示人性的深刻性,与优美的文辞,睿智的修辞共同体现出该书“可读性”和“耐读性”的特色,建构起一道“胡氏散文”的七彩空间。

还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作者在离开母语国度而置身异域,在异质文化群落的裹挟中如何让自己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是需要理解力、包容心和大智慧的。多元文化的接触、碰撞、交融和互补,其中潜在着一种顽强探寻的意志——可能不是出于简单的谋生存的初始动机。在文章中,人们可以时时处处体察到作者那份隐忍和宽容大度的心态,并常将此种心态化作临事不惧,好谋而成的行为。我想,这在很大比重上是来自其家族的基因和其本人广博的知识积淀与善于学习的高瞻远瞩的目光与肚量——作者是一位颇具中国大智慧的文化人。他与一般传统绅士般的东方人和开放型的西人不同。他首先把自己看作草根,从草根中来;再把自己看作地球人——一位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族裔之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和因子,并将其化为己有的文化人。

我同作者同时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只不过他是78级中文本科生,我是79级古典文学研究生,我们同时在1982年夏天毕业,照毕业照时,摄影师把我俩定格在同一张照片中。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分别35年后我们在湘潭大学北美校友会微信群相遇,他在芝加哥政府部门任职,业余时间担任湘大北美校友会会长,统领几百名湘潭大学毕业的留学湘军,我在加拿大从事义务诗词文化工作。借助电子科技,我俩时有书信来往和诗词唱和。2017年9月,我参加了他组织的北美科技教育智囊团访问湘大,十几名专家学者的旅程和学术讲座,他安排得井井有条,滴水不露,在湘大掀起了一股北美风。为文做事,他就是个重细节的人。

《泪汇心河》作者简介

胡家建
1978年考入湖南湘潭大学中文系,湖南卫视任新闻记者五年,有《韶山风物耐人思》《湘潭城雕》和《摩托乡长》等十五件作品获中央和省級新闻一、二、三等奖。1987年开始在《记者文学》发表《布市的诱惑》《韶山第一个大学生的遭遇》等报告文学引起文坛注意,后在湖南日报、世界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和散文,出版散文集《泪汇心河》。1996年获得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受聘为湘潭大学兼职教授。现任芝加哥市政府资深公务员、芝加哥公共图书馆高级馆员、湘潭大学北美校友会会长,是信息咨询、编目和分类专家。

文字 | 沈家庄
编辑 | 张荟
责任编辑 | 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