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上篇>> “不当官做什么?”

“不当官做什么?”

至于伍月华们,当然犯不着去动这些脑筋。他们的倾向性十分明显,总是处在旋涡中。他们有一种惯性,趋向于旋涡的强大的向心力,任你如何搅动摔打,也产生不了离心力。他们是很投入的演员,总觉得演好了会有人喝彩,会有利益。因此他们很卖力。

丁刚强常常处在这个旋涡的边缘。他多少次想凭借着漩流的离心力冲出去,但现实就是这么无情。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卷进旋涡的中心,摔打了几回之后,才被甩了出去,脸上、嘴上、身上被摔得铁青。稍稍平息了一会儿急促的呼吸,他又被旋涡卷了进去,再摔出来,又是鼻青眼肿,遍体伤痕。这样周而复始,欲罢不能。上一个冬天,他差点被姜草阳弄到农村去扶贫,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住了几个月医院,才躲了过去。血吸虫病当然治好了,他的那本《清江河流域民俗史话》初稿也完成了。他多么期待每年每月都能这样过日子啊。他好像有点觉悟了:当个处长或者是厅长多累啊!面对嘈嘈杂杂、尔虞我诈的纷乱局面,有的人宁愿一事无成,却乐此不疲。当然,机关干部不比搞学术研究的人。他们的成就目标,本来就是不停地往上爬,往上爬。机关里流行的一句话:“不当官干什么?”想想也是实话,机关里还只有当官这条路可走。

偌大一个新闻文化厅,大大小小的干部一百多号人,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分配来的知识分子,先前都有一个专业,都有一技之长,经过八年、十年的磨砺,这些专业、特长都被当作棱角磨去了,剩下的就是一团圆溜溜的、任人捏打的橡胶泥。流行那句“中国是个大染缸”的话,应该改成“机关是大染缸”才合适。别看那些从机关里走出来的干部,人模人样的,全是一个缸里染出来的,色调基本一致。像丁刚强这样,有点心思研究什么民俗史文化学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

丁刚强想到过退休。按照国家关于公务员管理的条例,三十年工龄就可以提前退岗,照旧可以拿一份工资和补贴。这些俸禄,不敢说可以让一家人丰衣足食,但温饱是足够了的。大家涨工资时,你也跟着涨。这是多么好的政策!可惜他丁刚强只有二十二年工龄,离这个光辉的目标还遥远着呢。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因为自己不能永远住到医院里不出来。回机关后,丁刚强抱着一副“谁的话也不听,谁的话都听”的处事态度。他自己总结了一条经验:机关里谁的威信最高?不想当官的人威信最高。古语说得好:“无欲则刚。”

事与愿违。丁刚强又一次被卷进了旋涡。人的命运就这样,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命运偏不让你自己掌握。就像算命、占卦的人,给别人算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或许还真灵验,但一算到自己,就每算必误。江东省发现了那么多竹简,轰动了文化界,轰动了大江南北,成了文化界的热门话题。这本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事,偏偏王志清和姜草阳都想插一手,想把它划到自己的名下,凭借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增添色彩。如果不带上个人功利目的,这当然是好事,一旦沾上了功利的色彩,那就比铜臭味还要糟糕得多,臭十倍百倍。丁刚强对这些竹简是很有兴趣的。他正在写的这本民俗史话很需要这些资料作佐证。但他不想卷入那些尔虞我诈的是是非非。他的心理是矛盾的。王志清的需要正好和他的这种矛盾心理相吻合。丁刚强开始站得远远的,但听说姜草阳极力反对,他的倔劲儿就上来了,偏要借此干出点成就。于是,他答应了王志清的安排,承担起竹简博物馆的筹划和建设工作。

经费问题其实在北京早已解决了。有了几千万元作底,新闻文化厅再从事业经费中拿出上千万元,向省政府申请两三千万元,绰绰有余了。至于基建用地,可以在规划文化产业城的那个大框架里解决。剩下的只是怎么把事情做得更漂亮、更有文化味、更有新时代的气息,而不失掉古色古香的本色。

丁刚强是个专家型的干部。他请来江东大学建筑系的一批年轻的博士生,把他们关在将洞穴外宾招待所设计博物馆的总体方案。

过不了多久,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出来了。这个设计既现代,又古朴,达到了既有保护作用,又可以开放旅游的双重目的。在厅里的评审会和省里的评审会上,均获得了好评。

丁刚强是个不干事就不干事,一干事就要干好的那种人。他逼着那些博士生们,前后只花了一个月,就把设计方案和建筑模型拿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