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上篇>> 该谁参加政府常务会议

该谁参加政府常务会议

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新闻文化厅是省政府的组成单位。但我们的国情不同,新闻文化厅的业务工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所以实际上由省委管,具体工作由省委宣传部代管。按理说,厅长是省政府组成人员,应该参加省政府常务会议,党组书记列席省委有关的常委会议。过去书记厅长一肩挑,这不是个问题。现在不同了,搞了两个党政“一把手”。姜草阳觉得,自己应该理所当然参加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常委会嘛,王志清去列席,他无话可说。但省政府办公厅发通知的人,习惯了叫“一把手”参加会议,当然通知就发给了王志清。王志清当仁不让。姜草阳当然有想法,但不便多问,也觉得不好如何开口。

厅党组讨论分工时,王志清管全面工作,姜草阳管业务工作。一个业务性很强的厅,“全面”和“业务”是很难分开的。如果离开了业务工作,所谓抓全面,就变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好在王志清不计较,业务上的事,例如年度计划、审核经费、做主题报告、批示具体事项的文件,都让姜草阳独自去干,自己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机关大院的整治和干部队伍建设上。这些事虽然琐碎具体,但效果明显,如给家属宿舍楼都装上空调,在大院里建几个花圃,为老干部整修门球场,再就是把机关的脸面装修一下,增加几分现代都市的色彩。事儿一件一件做成了,新闻文化厅的干部都觉得王书记干了几件实事。姜草阳的主题报告、工作批示倒变得很一般化,年年如此罢了,也就没有多少人称道了。

对于这些,姜草阳开始并没有觉察到。直到有一天,伍月华和他聊天时,谈到王志清抓机关大院的“形象工程”,“干部们反映不错”,他才觉得失策了。他有一种莫名的惆怅:自己默默无闻,风光的事让王志清占去了。

其实有许多缘由,姜草阳是不知道的。王志清抓机关的几项工程,除了想做点实事外,最主要的动机是想看看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如何。

王志清抓工作有十分过细的作风,凡事自己亲力亲为。在朝阳地委时候,他的主要工作是做做报告,视察检查,批批文件,再过细也不可能抓很具体的事。他的过细,不过是对报告的文字自己把关,到自己的联系点多找几个人谈话,或干脆下地干活等等。现在没有报告做了,也没有多少文件要批,便一头扎下去抓具体事情的落实。这样,就发现问题了。令他气愤的是,机关里干事的全是招聘来的临时工。那些拿着固定工资的人只是指手画脚而已。这些机关里的毛病,他以前在地委工作是见不到的。

王志清看着看着,心里就有气:工人还分三六九等?那还了得。他几次在党组会上讲:“机关里有种怪现象,做事的不如不做事的,不做事的不如拆台的”。看多了,他就有了动一动“铁饭碗”的念头。

这些话,王志清也未必说到具体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伍月华倒觉得这话像是在说他,对王志清意见更大了。

再就是行政处的人,把几个机关大院的改造工程,全给了王志清老家一个搭不上边的老乡。这个老乡仗着党组书记的势,偷工减料,被王志清严厉批评了一顿,扣了工钱。后来这位老乡反而告了王志清一状,这是后话。

王志清不太愿意把这些事讲出来。伍月华却添油加醋在姜草阳面前说上几回,两人间的隔阂慢慢加深了。

经伍月华提醒,有一件事令姜草阳十分头疼。王志清除了列席省委常务会议外,省政府常务会议也包揽了。这可是经常接近领导的好机会。里子面子都让王志清占全了,姜草阳心里当然不服气。

姜草阳毕竟是个正厅级干部,长期的磨练,使他养成了细心思考、并不多说的习惯。他心中有怨气没地方发,也不好发,所以就不准备发怨气,而把火气压在自己肚子里。

丁刚强一次和他讨论事业费计划时,两人七扯八扯,扯到谁去参加省政府常务会议这个事儿来。

姜草阳说:“我难做人哟!上头的精神不知道,犯了错误都不明白犯的哪一条。”

丁刚强是个精明人,知道他说的是参加省政府常务会议的事。他也觉得厅长是省政府组成人员,按法律规定应该由姜草阳去。在丁刚强的心里,按法律办是天经地义的。于是马上掏出电话,给他在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二处当处长的同学李远打电话,把姜草阳的难处说了一通。

李远与丁刚强当年是一个寝室的同学,两人说话不打官腔。他说:“既然是厅长,当然应该参加政府常务会议,这很简单。”他答应向秘书长汇报,今后发通知点名就是。

过几天,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秘书二处点名要姜草阳参加,并明确表示,以后这类会议直接通知厅长本人。打电话通知的同志特别说明,这是秘书长请示了省长后交代的。

姜草阳乐呵呵地去了,从此,对丁刚强更加刮目相看了。

这些细节,王志清是永远无法弄清楚的。他是个组织观念很强的人,也不过问哪个会议该他去,哪个会议不该他去。他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将机关大院搬到新的开发区去的策划当中,并点名丁刚强为规划小组具体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