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我的父亲
June 28, 2016 文学采撷

(编者按: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回忆父亲的佳作,故事奇特凄美,震撼人心,一个伟大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值得一读。)

我的父亲小时候是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 他两岁不到便死了母亲,其父再娶,从此甚少过问儿子。父亲只得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都说老牛犹怀舐犊之爱,祖辈也会“隔代疼”,“隔辈亲”,但我的父亲却既未享受到人世间最本能最起码的舔犊之情,也未能得到大多数孩子通常都能得到的隔代之爱。

父亲的爷爷奶奶是思想守旧以儿子为至尊且把名誉面子视为生命的人。解放后, 父亲的老父由于旧时当过国民党村官,家里还开有酿酒坊,自然被定为新政府的”专政对象”,被投入大牢。而我的父亲由于这一变故,原本便缺怜少爱的生活又陡添了难以言表的屈辱和艰辛 。由于儿子的遭遇,父亲的爷爷奶奶性情大变,心情低落至低谷,终日以泪洗面,没过多久便双双哭坏了眼睛,哭垮了身体,再难挑起生活的重担,对唯一的孙子也失去了依门之望和最后的一份耐心。

满五岁这天,没有新衣美食,没有一声暖语,父亲却得到了爷爷奶奶的一份特别“生日礼物”—-一道“自立令”。爷爷奶奶对他说:你现在满五岁了,今后必须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还有家里的油盐钱,外加耕田种地,不然就搬出去自谋生路。一个五岁的孩子,就这样生生被至亲从生活和情感的纽带上强行割离了下来,被迫提前十年长大,从此开始了跟着村里的大人翻山越岭上山砍柴,再挑到集市上贩卖以换取生活费和家里油盐钱的苦涩童年。卖柴时更是时不时遇到心硬的买主,要求几岁的孩子把柴送进家门。每次遇到这样的买主,父亲为了多挣一文钱,也会咬着牙憋着劲,小小的身子吃力地担着沉重的柴担,硬撑着走几里甚至几十里路程把柴送到买主家中。途中没有人去关心这个脖子被压得僵硬歪扭青筋暴露的孩子。回到家后,双目半瞎的爷爷奶奶也鲜有过问这个每日肩膀红肿,穿脱衣裤总是痛得呲牙咧嘴的孙子是如何熬过这样的苦程。农耕时节,村里更是无人敢帮这个被专政的家庭,于是,一个没有耕犁高,也没有足够力气去扶稳犁头的五岁孩子的小身影便出现在泥泞的水稻田里和半山腰的旱地里,在爷爷奶奶的指挥下,跟在老牛的屁股后面连滚带爬地耕田耕地。

父亲的爷爷奶奶虽然痛下狠心,从精神到肉体都让父亲过早吃尽苦头,但识文断字的家风却并未丢弃。没有学校接收父亲读书,他们就从口里省出钱请来私塾先生,教父亲读《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千字文》等书籍。这为以后父亲有机会走出村子去参加工作奠定了文化基础。虽然只读了几年私塾,多年之后,父亲仍然对这些书籍的内容烂熟于心,许多章节仍能倒背如流,出口成诵,而且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金胡和打快板,这也成为他日后闲时给儿女们出字谜,讲故事的资本和过年过节让全家开怀大笑的拿手节目。

苦难的童年塑造了父亲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担责任,善良耿直的性格,也迫使他成为一个颇能“讨生活”的能人。在那个吃肉靠肉票,吃饭靠粮票,数日数月难见荤,大人孩子都营养极度缺乏的年代,为了让孩子吃上荤,生长在山区的父亲竟然也学会了钓鱼捞虾并成为行家里手。那时一周唯一一天的周日休假,对于父亲,是难得的钓鱼捞虾为子女改善生活的好日子。因为有鱼的河离家有几十里地,得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到达,钓鱼这天,父亲往往要“披星戴月”地早晚赶路,才能有足够的时间钓到鱼。为此,他很少能睡个囫囵觉。记忆中父亲钓鱼的技术应该是比较高超的,因为每次外出钓鱼从未见他空篓回来过。那时家附近另一个单位有一个公家的养渔场,每年过年前渔场便会放水打鱼清塘。父亲每次得到清塘的消息,都会带上自制的渔网和赶鱼棍飞快赶去,赤脚下到冰冷刺骨的塘泥里去赶小鱼。赶得的小鱼,母亲会用大澡盆盛满清水把鱼放进去让其吐水一两天,吐出体内的污泥,然后再捞起焙干,留着无菜可吃的季节或改善伙食时再吃。童年的记忆里,父亲背着鱼篓戴着斗笠钓鱼回家,家里焙鱼炒虾时满屋弥漫的鲜香,一家人围坐着高兴地大快朵姬,父母笑容满面盯着几个孩子的饭碗不停往里夹菜的场景,便是我家生活中最温馨美好的画面。由于双腿多年遭受强烈的寒湿刺激,步入老年后,父亲双腿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便发作了出来,终日疼痛难忍,行走困难。

冬天的山区,晚上异常寒冷。为了子女少受寒冻,为了满足家里的烧饭取暖,为了孩子上学有炭火烘笼可带,父亲还学会了烧炭和作煤球。没鱼可钓的季节,父亲便去附近的山上砍刺蓬树枝杂草,烧成“毛毛炭”后挑回家。这样,整个冬天家里便有了足够取暖的炭,几个孩子也有了可供暖手暖脚的“烘笼“带去上学。父亲烧炭时碰到已被砍去树干的裸树桩,便挖来劈成一块块的柴条,码在屋外风干作柴,时不时还会用树枝削把木头长枪或小手枪带回家给孩子们一个惊喜。家里一整年烧水做饭用的媒球也是由父亲一手包办。父亲通常会与一两家同事合伙一起做煤球,做好后的煤球几家均分。做媒球的日子,几家的男人挥汗如雨,怦怦有节奏的夯煤声,和着孩子们在场子边跳来跑去嬉戏追逐的打闹声,便是邻里每年都会上演的大戏。

也许是从小无人疼爱,父亲有了自己的子女后便格外上心,对我这个家中唯一的女孩更是爱护到几近溺爱的地步。那个年代,父母那点低得可怜的工资,除了要养活一家人,还要拿出一部分接济母亲娘家因为解放时被抄了家而生活陷于困境的亲戚们,对此,父亲从无怨言。父亲和母亲就像一根藤上的两颗苦瓜:都不幸因来自“出身不好”的家庭而饱经生活的磨难,沾不上任何可能继续上学读书深造等机会的边,更没有争取这种机会的资格和权利。所幸二人均读得一点私塾,早早便看到唯有远走他乡方能有条活路的现实。长到十六七岁时,心随命运之神牵引,父母竟不约而同地离开了家乡,并巧合地进了同一个工作单位,都成了“吃公家饭”的人。那时候公家饭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五口还要接济一帮亲戚,自然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为此,父母非常俭省,恨不得能把一分钱掰成两瓣来花,但两人都拥有的那颗宁可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也绝不会置亲戚于不顾的善心,却又让他们不自觉地成为善待亲戚的“大方人”。因此,即便是贫穷岁月,家里的亲戚们仍然互不相弃,关系亲密。

成长的岁月总是有不少难忘的小插曲。记得在当时大多数人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的年代,父亲兴许是爱女心切,竟然毫无原则地背着母亲,在我每次出门上学的时候偷偷给我塞一毛两毛零花钱。这一举动有一天终于被母亲发现,气得她与父亲大吵一场。在母亲的眼里,一个月收入只有几十元的家庭,每天却给一个才上小学的孩子一两毛的零花钱,简直就是逆天的溺爱和自毁。父母那次吵得很凶。脾气一向温和的母亲突然高声大嗓的吼叫吓得我不敢再接父亲递过来的钱,抹着眼泪,便急急忙忙背起书包逃出家门上学去。学校离家走路大约半个钟头左右。那天约摸走到半路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远远传来父亲呼喊我小名的声音:“娅娅,娅女儿,娅娅。。。。。。”,回头一看,只见父亲正脚跟腿地追着一路小跑而来。正当我心里七上八下,想着是否父母发生了更大更坏的冲突时,父亲追上了我。出人意料的是,父亲一边抹着汗喘着气,一边一把抓过我的手,把一毛钱塞到了我的手里,说了句“不要生你母亲的气”便调头往回疾走,赶着上班去了。望着父亲匆匆离去的背影,年幼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心灵深处被沉重的父爱重重撞击,心痛地泪如雨下。从那天起,我似乎突然明白了父母的不易和艰辛,从此不愿再轻易接受父亲给的“零花钱”。

初中升高中全州汇考后,我顺利升入州重点高中,与当时来自全州十个县的同龄人开始了高中的住校生活。虽然是住校,但学校毕竟离家不远,走路单程也不过一个小时不到的路程,因此每周周末仍然能够回家。住校后不在父亲眼皮底下生活的日子,父亲便开始担心起女儿的伙食来。每次周末回家,父亲便会嘱咐母亲把几个大大小小的玻璃瓶装满,素的荤的,只要家里有的菜尽量多装,并叮嘱我带回学校与家里不在本地的同学分着吃。那时的肉食供应非常紧张,也不知父亲通过什么关系认识了肉食加工厂的人,能顺利买到我最爱吃的猪脚和猪耳朵,因此每次回家总能解一下馋并带些回学校吃。备战高考的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如其来地接连下了几天几夜,目之所及,整个大地骤然变成一片白色的荒原,往日车马喧腾的大马路也被齐腰深的大雪封死,无法通行。在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火炉,只有几张硬板床的寝室,住在一起的六个女孩,在严寒中渡过了一夜,早晨起来看见窗外大雪伴随着凄厉的风声依然在铺天盖地下着,毫无消停的迹象,便齐齐感到了恐慌和焦虑,无人再有心情专心去看书,一个个陆续都挤到窗前,眼巴巴望着窗外伸向远方的那条积雪如山且已经人车绝迹的马路,焦急地议论起如果大雪持续再下几天我们该怎么办的话题。正说着,突然大家注意到远处出现了一个细小的人影,正缓慢艰难地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踉跄爬行,我的同学叽叽喳喳兴奋地叫了起来,说谁那么不怕死这种天气竟然还出门赶路。。。。。。我当时虽然嘴上没啃声,但心里已有预感:那个人一定是我的父亲!一定是他!果不其然,过了好久,寝室的门终于被咚咚敲响,只见父亲一手拿着烘笼,一手提着个大麻布袋,肩上还背着个硕大的铺盖卷儿,顶着满身满头的雪花出现在我们的寝室门口。父亲为我们带来了罐头,饭菜,烘笼,炭等杂七杂八的一大堆东西,当然也少不了自家做的小鱼干,干红薯条,米花糖等小零食。父亲的意外到来消除了我们几个女孩心中正在弥漫的恐慌和焦急,也在我紧张艰苦的高中生活记忆里铭刻下永生难忘的温馨回忆。

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国家允许私人发家致富。父亲的工作单位,由于地处郊区,便顺势而为,为每个有家庭的在职人员划分了一小块自留地,并允许个人工作之余干点私活,做点小买卖。这个政策给了父亲巨大的鼓舞和勇气,仿佛让他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一缕亮光。他说干就干,马上放弃了周末远行去钓鱼捞虾的活路,转而大种起蔬菜瓜果来。幼时耕田种地的苦难经历和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习惯此时便成了父亲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的利器。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在那一小块自留地里忙碌,种的蔬菜有长豆角,红萝卜,白萝卜,南瓜,冬瓜,丝瓜,茄子,辣椒,菜苔,茼蒿,大白菜,小白菜等等。父亲一年四季种出的蔬菜,除了供自家吃朋友拿和送给单身同事外,还有大量剩余拿去市场上卖。每次去卖菜,父亲的永久牌自行车便担当起负重骡子的角色,整个车身的前后左右均挂满了捆绑得结结实实的蔬菜 ,那时的自行车质量是经得住考验的,那时的父亲,车技也是一流的。在下班后种菜之余,父亲还包揽了邻近各单位大大小小花坛的建造和给各家各户打灶补灶的零活。父亲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终于让全家人在几年时间内过上了较为宽裕的生活。

悲惨的家庭变故和极为艰辛的生长环境,使父亲失去了一切可能正常读书的机会,因此也注定他终将成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 没有儒雅的谈吐,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绅士般的举止,没有令人艳羡的官职,更没有正经的学历和傲人的收入,但是,他却具有一个好父亲所该有的一切美好品格,一份足以让儿女倍感踏实温暖的舔犊之爱。我的父亲,就像一壶淡淡的清茶,平淡而亲切,苦涩但却醇香。他用自己的吃苦耐劳,勤劳苦做,尽职尽责和如涓涓细流般绵绵不绝的父爱滋润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为子女们坚强自信地长大成人,不惧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为他们日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好父母作出了表率。

值此父亲佳节,感慨万千,特作此文,感恩父爱。祝天下所有慈父松鹤长春,安康幸福!

(作者: 金娜, 湘大81级英语)




Comments are closed
*